人民网丨信息化时代胸痛中心如何“智慧”发展
近年来,我国胸痛中心建设如火如荼。何为“智慧”型的胸痛中心?信息化如何贯穿这一建设过程?近日,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和国家卫健委、福建省政府共建的国家心血管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院长王焱,分享了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发展以及胸痛中心建设的“智慧经”。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王焱谈道:“信息化、智慧化胸痛中心建设逐渐成为了主旋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疾病诊断出来,并进行有效的干预,是最核心的问题。”据王焱介绍,成立于2001年的厦心目前是福建省唯一的三级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坚持信息化发展理念的厦心在福建省率先设立了胸痛中心,并牵头启动了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建设工作,曾获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智慧胸痛中心建设最佳解决方案金奖”等多项殊荣。
“过去没有胸痛中心的时候,心血管疾病的急症死亡率非常高。国家推动胸痛中心建设以来,从基层、社区、县级医院,到地市级医院、省级医院形成了很好的衔接,织成了一张网。”王焱表示,厦心在2017年落地了心电一张网信息化搭建工作,目前已经进行了30万例的心电图数据诊断,服务于厦门及周边县市各个基层单位,同时采用AI技术快速帮助基层医院预警、识别诊断心血管疾病。
王焱介绍,利用信息化技术将急救网络建立起来,可将急救车、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高效衔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提升整个区域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缓解医疗供需矛盾带来的各种问题。
“当患者突然发病,急救人员到场后马上拉个心电图,我们便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系统看到相关信息,患者的生命体征也可以得到监控。信息化的特点是即时的、同步的,大大减少了接诊、诊断、救治全流程的时间和信息成本。”王焱介绍,越短开通堵塞的心脏血管,患者远期获益越大,国际上将患者从入院到血管开通的时间标准定为90分钟,通过流程优化和信息化支持,去年厦心平均为46分钟左右,远远低于90分钟的要求,大大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
作为全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之一(全国四家),厦心承担着华东六省一市胸痛中心建设的培训、推进和认证工作[1]。结合自身发展经验,王焱为各医院更好地推进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建议:一是向公众普及胸痛中心的作用,分享成功救治更多危急患者的案例,提升公众对医院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二是建立院内绿色通道信息管理平台,优化急诊救治流程、质控体系,提高救治效率。三是建立院内院外连续化主动筛查、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体系,提升区域胸痛防治能力,扩大受众人群。四是增强医院的科研创新能力,通过对患者数据有效管理,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胸痛救治优化方案。五是及时与基层医院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业务,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拓宽服务半径,提高优质医疗资源辐射效率。
“信息化建设对于我国的医疗救治事业非常重要,相信通过‘全国一盘棋’的胸痛中心信息化建设,我国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梗等方面的死亡率会得到进一步的下降。”王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