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护心使者”和他追逐的医学梦
13年前,当王焱作为“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加盟中山医院时,怀着一个梦想——在美丽的鹭岛,建立一个实力强大的心血管病医学中心。上周四,当他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领取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证书时,他知道,荣获这一全国医疗卫生行业最高奖,是对他追逐梦想的鞭策与鼓励。
厦门市心脏中心,承载了王焱所有的梦想与期许。福建省唯一的心血管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首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获美国胸痛中心国际认证、中国胸痛中心协会认证“双认证”——这些年,在王焱的带领下,厦门市心脏中心以蓬勃之势,迅速跻身国内先进行列,成为厦门医疗卫生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然而,他追逐梦想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歇。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科技局、市卫生局的帮助下,王焱的梦想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让整个厦门地区的胸痛急救水平达到国内优!现在,心脏中心正全力打造“厦门模式”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
对于王焱来说,梦想固然重要,实现梦想的舞台同样重要。厦门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给了他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最新消息是,市委市政府已批准厦门市心脏中心独立建院,规划床位600张。“我们有一支优秀的团队,我们有信心将其建设成为海西一流的心血管病医院!”王焱的语气笃定而坚决。
志存高远 引进高精尖技术填补我省多项空白
2001年,王焱的老师,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国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何世华告诉他,厦门要建一个心血管病医学中心。“现在,厦门特别需要像你这样的医生。”老师的这番话打动了王焱,于是,他选择从香港来到厦门。
初来时,心内科只有三四个医生,还是和肾内科合在一起办公。病人对这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博士,对他擅长的心脏介入手术这项新技术,都心存疑虑。开展新技术,首先需要一个配合默契的团队。王焱顶着巨大的压力,从零开始,手把手地一个一个教。
很快,人们知道厦门市心脏中心有个王焱医生,不开刀,用一根细细的导管就能疏通堵塞的心脏血管,许多命悬一线的心梗患者硬是被他救了回来。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病人来到厦门市心脏中心,获得“心希望”。
作为学科带头人,十几年来,王焱填补了厦门、福建多项空白,多项诊疗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引进的无肝素心血管造影术,具有并发症少、康复快、花费少等优点,在国内领先;开展的冠状动脉成形术/支架术病例以复杂高难度病变占多数,成功率高。心脏中心心内科至今开展近4万余例心血管介入诊治手术,现每年完成5000余例。
王焱十分注重培养医务人员的国际视野。心脏中心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的多家世界顶尖心血管医疗机构建立了技术指导合作关系。6月,中心选拔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前往加拿大接受3个月的培训。目前已选送4位专家赴澳大利亚交流,以后会定期派人赴澳学习。今年,心脏中心将与国际接轨,拓展高难度的心脏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该技术主要针对重度主动脉狭窄且外科手术风险高的老年人,采用微创内外科结合技术,有效地解决老年人对开胸手术的顾虑。此外,中心还将开展微创二尖瓣手术等高精尖新技术。
紧跟学术前沿,开展高精尖技术,心脏中心逐渐成为闽西南老百姓的心脏健康守护神。2011年8月,心脏中心心内科通过全国首次心血管病专业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列,是福建省心血管医学界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分秒必争 启动全国首个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
心脏是人体的“司令部”,心脏急救分秒必争。一个优秀的心血管病医学中心,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需建立便捷高效的急救机制。目前,急诊介入手术是治疗心梗最有效的手段,但对时效性要求非常高,一旦错过抢救时间,致残致死率将大幅提高。“时间就是生命”是王焱心中不变的准则。
2003年,王焱倡议并开通了福建省内首条胸痛绿色通道,心脏中心全天候24小时开展急诊冠状动脉开通的微创介入治疗,10年来抢救了上千例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其中最近1年救治约300例。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市科技局、市卫生局的帮助下,心脏中心启动了中国首个“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打造信息化、网络化、分级救治与协同救治并举的新型医疗模式,这是我省人口健康领域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资助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国际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等众多国内外权威专家来厦考察后,均充分肯定这一“厦门模式”是中国区域协同胸痛急救模式的一大范本。目前该体系已通过美国胸痛中心国际认证,并成为中国胸痛中心协会首批认证的五家医疗机构之一。
该胸痛急救网络把心梗的救治延伸到院外、社区、120车辆等多个环节,缩短了诊断、转运、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延误,大大提高了救治率,至今已挽救500余名突发心梗患者的生命。今年4月,中心运用该急救网络抢救一位游泳后突发心梗患者,实现了从抵达医院到开通堵塞血管仅耗时18分钟的国内最快纪录,远远低于国际专业指南要求的90分钟。
规范严谨 近乎苛刻追求完美培养出高水准团队
建一流的中心,必须有一流的团队。受导师何世华和国际心血管介入治疗鼻祖加里·罗宾的影响,王焱对医疗操作的完美度要求近乎苛刻。用他的话说,必须“不原谅自己”。从第一批手把手带教医生开始,他就坚持按照香港、美国的标准,每个步骤、每个流程都务求规范、严谨。在他的严格要求下,一批年轻医生很快成长起来独当一面。
培养学生,王焱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学生不服气,偶尔会发牢骚,“这么点小失误,至于嘛?”王焱总是严肃地指出,这个小失误也许不会影响诊治效果,但是,两三个小差错合在一起,就可能铸就大错。“选择了学医,就要精益求精,不原谅自己,无止境地追求完美!”他先后培养和在培硕士生及博士生70余名,到工作岗位上都成为主力。
2008年,厦门市心脏中心获评卫生部首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全国仅50余所医院获批),后又成为美国AHA、ACC授权培训教育中心。近年来,中心为厦门、福建省和全国各地培训进修临床医师100余名,为推动本地区心血管病介入技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吃苦奉献 与死神抢时间珍爱生命从不轻言放弃
在一个优秀的团队里工作,做一名优秀的心血管科医生,听起来似乎很风光。但背后的艰辛与付出,不搞医的人很难理解。
曾经有学生在心脏中心实习后,回到学校逢人便讲,“这个科千万不能干,太可怕了!”
王焱坦言,中心招聘的医务人员,一定要不怕吃苦,有担当。早年在香港工作时,王焱就养成了早上7点半到医院晚上11点半离开的作息规律。他把这股拼劲带到了厦门,在心脏中心,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令他欣慰的是,和他一同奋斗的团队成员,也都“特别能战斗”。为了与死神抢时间,中心医护人员随叫随到,时常加班到凌晨,没有一声抱怨。“送到我们中心的患者,有些心脏停跳了、呼吸停止了,我们从不轻言放弃,通过各种高新技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心脏重新开始跳动,让患者恢复了正常呼吸。”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由于工作强度大、职业风险高,心血管科专业人才日益紧缺。“我的父亲是心血管科医生,小时候看到父亲挽救了患者的性命,我觉得当一名医生太伟大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生是很受尊重的职业。”在厦大授课时,王焱常现身说法,用“正能量”鼓舞学生。他希望有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心血管医学团队,救治更多患者。
梦想起航 打造有人文内涵的一流心血管病医院
近年来,市卫生局大力开展医学人文建设,心脏中心积极响应,在“人文护理”领域先行先试,颇受患者好评。
在王焱看来,人文精神体现在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当中。“有时听到员工和患者发生争执,虽然有理有据,我也会批评员工,‘你说得有道理,但患者什么都不知道,你应该多包容他帮助他。’”
在心脏中心治病的患者,不少人经济困难,中心从来没有因为患者没钱而拒绝医治,遇到紧急情况从来都是先治病再结算。多年来,中心开展救助“先心”患儿公益活动,符合救助条件的部分贫困“先心”患儿在中心治疗已基本实现零自付。今年,在市科技局、市卫生局的组织下,厦门市心脏中心携手厦门材料研究院发起“美丽厦门情 大爱惠民心”惠民救助行动,计划5年内免费为100名符合条件的贫困急性心梗患者捐赠心脏介入手术材料,同时通过市卫生局卫生救助基金和市心脏中心的慈善救助减免手术费用。
“行医越久,越感觉杨叔禹局长倡导‘做有人情味医者’意义深远。”如今,王焱筹建心血管病医院夙愿得偿,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新的梦想之帆已经起航。“3年后,我们将由现有的160张床位扩充到600张床位,许多患者慕名而来却约不上床位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心脏中心将站在新的起点,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将致力于建设一家专业技术、人文精神兼备,海西一流的心血管病医院,造福一方百姓。”
日报记者 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