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厦门日报:胸闷胸痛 警惕急性心梗

2017-10-30
分享

      11月20日,我国首个“心梗救治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主题是“120分钟,传好生命的接力棒”。这意味着,急性心肌梗死的规范化救治将得到进一步普及,更多患者将得到第一时间救治。

  在昨天的启动仪式上,作为全国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的样板城市,厦门市心脏中心通过视频直播,与全国同行分享了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建设的成果和经验。

  此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导管室主任葛均波院士、中国心脏联盟主席胡大一教授等医学泰斗都充分肯定了这一“厦门模式”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服务体系。而就在11月19日,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韩雅玲院士率队来厦门市心脏中心参观学习,对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也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这是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最佳模式,值得全国很多城市学习和推广。

每拖延一分钟 就有大量心肌死去

  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脏供应血液,一旦狭窄或堵塞,心肌细胞就会因缺乏血液“灌溉滋养”而坏死,这就是心肌梗死。尽快通过介入手术开通堵塞的血管,恢复心肌供血,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关键。开通血管的理想时间是发病后120分钟内,每拖延一分钟,就会有大量心肌细胞死去。所以,“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教授在启动仪式上介绍,每年我国新增心梗患者约60万例,接受介入手术开通血管的仅有5%,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为80%-90%。很多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术前谈话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响了血管开通时间。

生命接力第一棒掌握在患者手中

  急性心梗抢救成功主要有三道关。第一道关把握在患者手中,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人,出现胸痛等心梗症状,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第二道关,是120急救中心迅速出动救护车,将患者送往有介入资质的医院;第三道关是患者到医院后,相关专科医生迅速诊治,争取在90分钟内(最好不超过120分钟)为患者开通血管。

  厦门市心脏中心主任王焱教授告诉记者,患者及时拨打120电话,医生在120分钟内尽快完成救治,是此次“心梗救治日”活动着重强调的两个“120”观念。“事实上,我们接诊的心梗患者,50%是患者自己搭车、开车来的,或子女送来的;25%是基层医院转过来的;只有25%是120急救车送过来的。”他特别指出,“生命接力第一棒掌握在患者自己手里。老百姓平时就应提高对急性心梗的认识,特别是有心梗危险因素的人,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心梗症状,应立刻停止任何活动,马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同时立即拨打120。”

厦门模式胸痛急救彰显惠民成效

  在全国颇具知名度的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正是紧紧围绕以上三个关键环节下功夫,通过救治体系建设,提升了整个区域的急性心梗救治效率和救治水平。这也是全国在人口健康心脏急救领域唯一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惠民计划立项的项目。在“心梗救治日”启动仪式上,王焱主任通过视频连线,专门向北京主会场做了专题介绍。

  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科技局、市卫生计生委的支持下,高效整合医疗资源,把心肌梗死的救治延伸到院外、社区、120车辆等多个环节,缩短了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诊断、转运、治疗过程中的时间延误,大大提高了心肌梗死的救治率,运行两年来已成功为超过5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做急诊介入手术,占被纳入该胸痛急救网络接受抢救患者的95%,远高于其他省市,显著降低了急性心梗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取得了极大的惠民成效。

  经不断改进、规范救治流程,提升院前诊断能力,目前心脏中心急诊介入手术的平均到达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时间(血管开通时间)小于75分钟,远低于国际标准的90分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该体系的成功实施吸引了来自浙江、广东、江苏、贵州、沈阳等地专家来厦“取经”。王焱教授表示,心脏中心将持续改进该体系,打造全国区域协同胸痛急救样板城市,促进我国心脏病急救水平达到欧美发达国家水平。


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为急性心梗患者抢时间


日报记者 楚燕 丨通讯员 刘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