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戴翠莲:踏实做医生,呵护患者“心”
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的大学生,耳濡目染下,她对神奇的科学充满了憧憬,曾梦想当一名科学家;家人生病时,医生尽心医治,让她觉得医学很神奇,“当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成了她最终的人生选择。
从祖国西部边陲,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戴翠莲不停地在医学道路上学习、进步,她最终选择厦门,成为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
谈从医 一件小事让她坚定信念
上世纪60年代,戴翠莲的父亲大学毕业后响应号召,支援新疆建设,戴翠莲就出生在那里。
“父亲学植物学,为研究病虫害防治,养了很多小虫子来研究虫子的孵化过程。那时候我就觉得科研很神奇,这是我对科学最早的印象。”戴翠莲回忆起儿时的梦想说,“之后我接触到医生这个群体,觉得医学和父亲搞的科研一样神奇,还可以治病救人。我就想,不如我努力成为一名医生吧!”
1983年,17岁的戴翠莲如愿以偿地考上新疆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她进入新疆石油管理局乌鲁木齐医院工作。
几年后,戴翠莲到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当时,一名新疆患者患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排队等待住院却一直排不上,听说阜外医院有新疆来的医生,便找到戴翠莲。戴翠莲马上找到上级医生,为这名患者安排住院、手术。
进修结束后回到新疆,有一天,有人带着库尔勒香梨来到医院看戴翠莲。原来是当初在北京受过戴翠莲帮助的那位患者,专程从库尔勒来到戴翠莲工作的医院感谢她。
“医生用自己的能力帮助了患者,人家会一直记着你。我觉得很值得、很温暖。”这也坚定了戴翠莲做一名好医生的信念。
谈带徒 治学严谨,对学生严要求
在医学道路上,戴翠莲不断为自己“充电”。2003年,她考取重庆医科大学读博士;2009年,她远渡重洋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攻读博士后。
“博士阶段导师对我的实验要求很高,会亲自检查我的实验记录,对我的毕业论文更是不厌其烦地修改了7遍。”戴翠莲回忆,“博士后导师每天早上来到实验室后都会问我今天要做什么研究。离开实验室之前,会问我今天有没有什么成绩。这让我体会到学术的严谨性,做实验不容许丝毫弄虚作假。”
当年导师的严格要求,造就了戴翠莲现在带学生时的严谨态度。“在医学上,严谨的态度是对每位患者负责,特别是在心内科,所学知识都和患者的心健康息息相关,更马虎不得。”戴翠莲的严格要求曾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但受过她指导的学生却总是感谢她,她的治学严谨让他们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谈医患 医生要治的不仅是“病”
“我当了27年医生,至今仍然热爱这份工作。”说起自己的职业,戴翠莲的笑容十分灿烂。她说,给每一位患者最好的救治,尽力救回每一位患者,心里很有成就感,“踏踏实实做一个医生挺好”。
戴翠莲不断告诫自己,要站在患者角度考虑问题,“治病”治的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病”,治病时要和患者进行很好的沟通,让患者充分理解,多沟通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
几个月前,住在岛外的一位患者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岛外医院接受手术,术后症状没有得到缓解,血压也下降了,被转到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治疗。患者住进重症监护病房后,戴翠莲组织医生紧急把患者另外一条闭塞的血管疏通了。然而,患者突然出现急性心包填塞的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很危险。于是,戴翠莲等人紧急对患者进行心包穿刺,将其心包内积的血抽出来,并立即调整治疗方案,终于,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那天晚上刚好是戴翠莲值班,为了救治这位患者,她守了一个晚上。
一星期后,患者出院前带着儿子找到戴翠莲,指着她对儿子说:“你要记住这位医生,是她救了我的命。”
现在,这位患者每两周都会来医院复查、拿药。戴翠莲建议这位患者,可以让儿子来帮他拿药,然而患者总是说:“我来可以看看你,跟你说几句话,跟你说话特别安心。”
谈工作 压力不小,也充满动力
作为海西惟一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心内科肩负着“救心”的重任。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由院长兼任,院长要主持医院大小事务,工作很忙。因此,戴翠莲和其他两位副主任一起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重症监护病房由戴翠莲分管,这对她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天下班回家前,我都会去CCU转一圈,才能安心回家。”戴翠莲说。
戴翠莲还是教研室负责人,肩负着课题研究的重担。她说,医教研工作压力都不小,但只要想起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我就会充满动力。医生需要很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名医名片
戴翠莲 1966年出生,医学博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心肺血液研究所博士后,教授,心内科主任医师,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从事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治20余年、心内科教学及研究工作10余年。对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急重症的诊治有较丰富的经验,主要从事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教学工作。近年来,在SCI及核心期刊共发表学术论文20篇,获得国家级、省级资助课题6项。
晨报记者 蔡樱柳丨 通讯员 刘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