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人工心肺”代替心脏跳动86小时 垂危生命重获新生
心脏几乎处于“停工”状态,但年仅20岁的危重心肌炎患者小英躺在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仍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此时她的心脏功能由一旁的“人工心肺”(体外膜肺氧合,简称ECMO)代替,86个小时日夜坚守后,这颗年轻的心脏重焕活力;六旬大伯突发急性心梗,术前心脏骤停丧失生命迹象,紧急心肺复苏后“人工心肺”再度上阵,维系其一线生机,最终成功开通堵塞血管创生命奇迹。
跨入2017年没多久,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成功运用国际顶尖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让两位心血管病重症患者的心脏恢复了强有力的跳动,这背后不仅需要一个训练有素的团队高效协作,更需要医院急危重症救治整体实力的支撑。
感冒病毒侵袭心脏 少女生命垂危
感冒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新年伊始的一场感冒,让年轻姑娘小英差点熬不到过年。“本以为就是普通感冒,但孩子说胸闷喘不上气,已经睡不好觉了,送到附近医院一看,没想到是心脏出问题了。”小英的父亲回忆,经转诊至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后,小英被确诊为重症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后果可不是一般的严重,它发病急、进展快,随时会使患者出现心源性休克和恶性心律失常,导致死亡。”心血管病医院导管室主任肖国胜博士介绍。入院不足三天,尽管积极给予抗病毒、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小英的病情仍迅速恶化,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说正常人的心脏是跳动的,那小英的心脏则是蠕动的,各项指标都极不乐观,反复发热、无法平卧、血压和氧饱和度持续下降、基础心率始终在每分钟130次以上……危急时刻,常规治疗的治愈希望已十分渺茫。
“人工心肺”博取患者一线生机
“患者的病情就好像多米诺骨牌朝着终点快速倒下,我们要做的,就是及时打断生命逝去的趋势,然后把牌重新立起来。”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赖可可主任形容道,经过全院连夜缜密会诊,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是患者唯一的希望。
据悉,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是一种将静脉血从体内引流到体外,再经氧合器(人工肺)氧合后,由驱动泵(人工心)将血液泵入体内的中短期心肺支持技术,能使心脏和肺脏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休息,同时避免因心肺衰竭引发其他脏器的衰竭,为心肺功能的恢复争取了时间。该技术是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难度高,手术操作、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团队的娴熟配合,可以代表一个医院,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这相当于与死神抢时间,经过严格培训,如今我们已组建起高效的ECMO医疗小组,能在15分钟内迅速集结启用ECMO设备。因此对于一些在院外猝死的心血管病患者,若能对其开展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再加上抵院后有ECMO技术的支持,那么许多传统观念中无法挽回的生命将得到新希望。”赖可可主任介绍。
86小时团队协作跑赢死神
启动了ECMO,就意味着一场漫长而艰辛的团队战役开始了。
体外循环、麻醉、心外、心内、重症护理、超声、检验等科室并肩作战、各司其职,若任一环节出现了纰漏,感染、并发症等问题就会接踵而至。医护人员守候在病床前,严谨对待每一次化验、每一班交接,随时观察、调整仪器参数,定时检查各处管道、伤口,定时抽血化验,定期复查胸片、超声,生怕一个细节的疏忽导致功亏一篑。因为哪怕护理上简单的一个翻身,对于小英与医疗团队而言都是一次考验。此外心理护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医护们总是陪小英聊天,给她看书听音乐,鼓励她坚强地配合治疗。
近四个昼夜不眠不休地严防死守,凭借医院过硬的整体实力和默契的团队协作,小英的病情一天天好转,各项生命指标逆转上行,年轻的心脏重新恢复了活力,86小时后ECMO安全撤离。小英的父亲欣慰地说,“孩子总是问自己病是不是已经好了,现在我终于可以回答她,很快就能带她回家了。”
链接;春节上演“救心”奇迹 ECMO技术挽回重症心梗患者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心血管病医院与往年一样迎来了急危重心血管病事件的小高峰,惊心动魄的抢救贯穿了医护团队的整个春节。
除夕的前一天,一名急性心梗患者正准备做急诊介入手术时,却突发心脏骤停,在旁的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为其心肺复苏,但心脏却无复跳迹象,心血管病医院果断调用ECMO设备稳定生命体征,在以“秒”计算生命的抢救中拼得一线生机,让手术得以开展。术中冠脉造影显示,这名患者不仅心脏三条大血管都发生了严重闭塞,且有的堵塞血管由于斑块的长年沉积,已成为慢性闭塞病变,介入导丝难以通过,手术难度大,经王焱院长带领心内科团队几番努力“另辟蹊径”,最终在其右冠状动脉中放置了三枚支架,这才疏通出了心脏的一条供血通道,为患者的存活及后续治疗提供了进一步的条件。
历经70多个小时夜以继日地奋战,患者于大年初二安全脱离ECMO设备,最终在医护的精心治疗下在大年初六,也就是假期的最后一天挺过了危险期,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