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厦门日报:科学控压 走出高血压防治误区

2017-10-31
分享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随着微信微博等互联网信息渠道的普及,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各种养生贴、健康贴,其中有大量文章与高血压相关。在不少人概念里,高血压是爷爷奶奶辈的人才会得的病,但近些年来,高血压已呈“患病人群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低”的发展趋势,自然为人们广泛关注。

面对我国高达3.3亿的庞大高血压人群和广泛的并发症,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心内科副主任叶涛博士来与大家谈谈高血压的一些误区与防治之道。

高血压的“三高”与“三低”

叶涛表示,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在我国的现状是“三高三低”。“三高”即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低”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这几年随着高血压科学知识的普及,知晓率逐渐提高,但即使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许多人也没有采取降压措施,真正通过服药有效控制血压。

“我还挺年轻的,感觉现在高血压也不太严重,这么早就吃药,以后越吃越多是不是就没效果了?”年纪不到四十岁的陈先生被诊断为高血压后,对长期服药不清不愿。像他这样的年轻患者不在少数,担心降压药会产生“抗药性”,用得太早会导致以后用药无效,现在症状不重就不用药——这是错误且危险的观念。而对于那些血压都已经明显高了的人群,不愿及时服药,觉得早吃药会早变成患者,实在不行才服用的想法,更是高血压的一大误区。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叶涛解释,除非早期的轻度高血压,通过严格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降压达标者不需要用药外,其他患者都应遵医嘱服药,才能让治疗获益越大。

今天,你量血压了吗?

高血压可能会伴随很多人的一生,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全身的大、中、小血管,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能越早地保护血管,其远期预后越好;不要等到发展到心、脑、肾脏器损害时才接受规范诊疗,那时也许就已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

但有些人以为只要服药就万事大吉,不关注自己的血压值,不定期测量血压,这样也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

叶涛强调,降压原则讲究个体化用药方案,其中一项便是坚持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以便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