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动脉撕裂!台湾医学专家率团队挑战“极限拆弹”

2017-12-08
分享

身患马凡氏综合症,年轻小伙因主动脉夹层随时可能猝死,心外科“塔尖”手术挽回一命;七旬老人心脏遭细菌大面积侵蚀,二次开胸替换人工膜瓣;少女心跳呼吸“停摆”,人工心肺“大显身手”,重新划定生与死的分界线……随着气温骤降,各类心血管疾病进入高发季,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一台台挽救危重症患者的手术接连上演。

这对在厦门履新不到一年的心外科主任胡珀元是不小的挑战,作为大陆公立医院心血管领域首位全职引进的台湾特聘专家,今年3月,胡珀元主任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正式签约,开启了他在厦门的“救心”之旅,也开创了两岸医学人才交流的新模式。入职后他一头扎进临床,与团队屡屡开展高难高新手术,科室整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创造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年轻小伙患主动脉夹层

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40%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定位,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承担着解决区域内复杂疑难危重心血管疾病的重任,心外科自然也不例外。要看外科综合实力是否过硬,手术难度与术式范围是绝对的硬指标。作为人体最粗大的一根血液运输通道,主动脉被形象称为生命的“主干线”,主动脉病变手术是医学界公认的苦战、血战、夜战的高风险手术。

近两个月来,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已连续收治了10余例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患者,其中5例高难的腔内支架修补手术均获成功,每次手术无一不是与死神的贴身战斗。

因为患有马凡氏综合症,27岁的小李身高约1.83米,身形偏瘦,手脚都比常人要长一些,辗转求诊于心血管病医院时,他已经腰背部疼痛多天,还伴有大汗及呕吐,当地医院检查提示为极度凶险的主动脉夹层I型,夹层破口位于主动脉近端,死亡率极高,统计显示发病48小时内死亡的患者约有40%。

“马凡氏综合症带来最严重的危害,就是心血管的异常。特别是合并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病变。”胡珀元主任介绍,主动脉血管壁共有三层,紧密贴合在一起。马凡氏综合症患者由于主动脉血管壁天生比常人缺少弹性,常随着年龄增长受血流冲击越撑越薄,易导致主动脉中层在各种原因作用下撕裂,形成假腔,血液在假腔中流动,并挤压原有的主动脉腔,就如同心脏里的“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猝死风险。

心外科“金字塔顶尖手术”

更换血管修复瓣膜两全其美

手术是唯一的挽救办法,传统术式是用人工血管替换患者病变的血管,这导致主动脉根部相邻的重要组织——心脏瓣膜也常常被“牵连”替换,尽管有些患者的瓣膜病变并不严重。而且对于年轻患者而言,一旦将瓣膜替换为人工瓣膜后,将面临二次换瓣或终生服用药物抗凝治疗。

如何更高质量地为患者心脏更换“零件”,避免瓣膜被“连根拔起”?面对挑战,胡珀元主任与心外科团队决定一改传统方式,施行 “David手术”,即用人工血管替换病变的主动脉根部,同时修复保留患者的主动脉瓣膜,这样患者术后无需抗凝和再次手术,可达到与正常人相似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此类手术素有心外科“金字塔顶尖手术”之称,吻合口更多、解剖更精细,要与人造血管严密匹配,还要同时修复主动脉瓣,出血风险大,难度加倍,目前国内仅有极少的医院可以开展。近8个小时的手术,考验的不仅是外科医生的技术,更需要麻醉、体外循环、ICU等整个团队的完美配合。

这场凝结了多学科力量的手术最终取得了成功,意味着该院在主动脉病变的处理方式上涉猎更加广泛,胡珀元主任表示,一个心外科能否独立开展此项手术,实力差距一下子就出来了。这对区域内逐年增多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增添了生的希望。




国际公认顶级急救技术

为濒死患者赢得救治机会

以最新的国际医学指南为准绳,力求诊疗规范、标准化,是心血管病医院自建院伊始就一直遵循的。接受美式医学教育的胡珀元期望能带出一个优秀的国际化团队,他投身岗位后,更是身先士卒,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与同仁们分享,有些年轻骨干还常抽空跑去观摩他的手术操作,汲取经验。

随着团队协同作战能力快速提升,医院今年在ECMO(人工心肺)应用领域成果显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心”奇迹。这项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能临时代替心肺工作,为一部分濒临死亡的重症患者赢得救治机会。但其手术操作难度高,监护要求复杂,需要专业团队的娴熟配合,往往代表着一个医院,乃至一个地区的危重症急救水平。

不久前,74岁的安阿婆就依靠院内ECMO小组抢回的15分钟闯过了生死关。因在家突发急性心梗,老太太入院时已意识丧失,血压无法维持。所幸训练有素的ECMO小组迅速赶到急诊室,仅用15分钟就接入了ECMO,让阿婆病情得以稳定,抢到了植入支架开通堵塞心血管的宝贵时间。“如果没有ECMO的及时介入,老人连上手术台的机会都没有,在转往手术室的途中就很可能撑不过去。”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副主任赖可可介绍。

据统计,这一技术常规的抢救成功率往往不超过50%,而心血管病医院今年以来在内外科的共同协作下,已启用ECMO(人工心肺)抢救17例患者,成功率达70.6%。其中不仅有安阿婆这样的心梗老人,也有20岁的重症心肌炎少女,无一不是心跳、血压“停摆”、传统观念中无法挽回的垂危重症患者,而他们靠着ECMO技术抢到了几小时乃至几天的时间,最终得以手术,恢复了正常的指标。

胡珀元表示,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牵头组建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体系已经相当完善,成为全国胸痛急救的典范。未来条件成熟后,医院将充分利用已经搭建起的“救心体系”,将ECMO技术由院内推向院前,力争第一时间为需要运用ECMO的患者施行急救,这将大大提高濒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全市心血管疾病院前急救水平。




【专家名片】

胡珀元教授早年毕业于台湾大学,之后赴美国进行心血管外科的系统培训,曾任台湾多家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兼任多个学术职务,擅长心外科搭桥、瓣膜病变、先天性心脏病等微创手术,在心室重建、心脏移植等末期心脏衰竭手术、ECMO(人工心肺)相关研究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是心血管界难得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