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宇:不辜负每一份影像报告和患者
有这么一群医生,他们长居幕后,患者很少见过,对他们的工作也不甚了解,多在检查报告上看到他们的名字;有这么一群医生,每天坐在电脑前、瞪大双眼,从上百张图片中寻找细小甚至模糊的病灶,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充当临床大夫的“透视眼”……他们就是影像科医生。
如果将治病救人比喻为一场战役,那么,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就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影像科随着五缘湾新址的启用同时成立,副主任赵恒宇是久经沙场的老“侦察兵”,他将带领科室的年轻医生,抽丝剥茧,为临床医生制定更好的“作战方式”而不懈努力。
分析上百张图片才出报告
每天清晨,医院还未沸沸扬扬起来,赵恒宇已早早来到科室,带领科室的年轻医生们一起阅片,讨论典型案例。这是新科室成立后赵恒宇定下的“早课”,一般交流半个小时。之后,医生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处理分析系统里的影像图片。
“我们是一个典型的后方科室,和患者直接接触很少,我们的患者就是一张张图片。”赵恒宇笑说。影像科医生就好比战争中的侦查突击小队,在不了解战场情况和敌人分布的条件下冲锋在第一线,在面临各种突发情况下为大部队创造冲锋条件,并且要第一时间把战场实际情况反馈给指挥者。
影像医生的工作对疾病的诊断、预测、治疗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外行可能对阅片没太多认识,觉得看看图片有什么难的。赵恒宇表示,每份片子都像一个图片库,可能需要仔细分析上百张图片才能出报告。
虽是新科室,事务也很繁杂,各类顶尖的设备需要熟悉操作,新人需要培养,让赵恒宇时刻都不敢放松,经常在办公室坐到一抬眼已是夜间八九点。记者问,日复一日的读片、写报告会不会倦怠,他直言“会”,但出于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和责任心,他会继续坚持下去。
为了继续拼搏举家南下
对这个工作的坚持,赵恒宇已坚守了22个年头。说起为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幕后英雄”的岗位,赵恒宇说那也是误打误撞。
赵恒宇来自东北,童年时光是在农村度过。在他还年幼时,80多岁的爷爷去世了。当时,按老乡们的说法,是老人老得不行了走了。但他就一直琢磨着,爷爷平时看着还好好的,怎么就走了。
就这么琢磨着,赵恒宇萌生了当医生的念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赵恒宇考进了医学院,阴差阳错进入了影像学系。虽说是影像学专业,但临床医学该学的他们也都要掌握。渐渐的,他回想起当年,认识到爷爷应该是脑出血,但受限于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抢救不及时去世了。
在大东北当了20余年的医生,从青涩的、第一次操作CT还会紧张的小医生,到科室的中坚力量,赵恒宇的职业生涯渐渐“安逸”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选择举家南下来到厦门,我就想看看自己还能做点啥。厦心整个医院的氛围就是积极向上的、拼搏的,我觉得我还可以再拼一下。”
不断更新知识为临床提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颖浩曾为影像科医生写了一首诗:“有了影像科,有些外科手术‘从能做到做好’;有了影像科,有些外科手术‘从做好到做精’;有了影像科,有些外科手术‘从没有底数到有底数’。”
虽说已是久经沙场的老“侦察兵”,采访时,赵恒宇指了指记者身后的书柜,告诉记者,影像科接触的都是最前沿的仪器,不时刻保持学习、更新知识,随时都可能跟不上,“只有知识跟上了,诊断更迅速、更准确,才能为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厦心,每天都可能经历着生死时速的抢救,这其中,影像科医生不可或缺。不久前,一位表面看着不是很严重的患者来到了心外科门诊,然而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判断可能是主动脉夹层,马上申请为患者做CTA扫描。
一路绿色通道,送到影像科后,经主动脉CT一查,患者心包已有填塞,明确是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一边被送往手术室,赵恒宇这边马上与临床医生联系,告诉他诊断情况,临床医生马上制定手术方案。
每天都这么“刺激”,可曾觉得累?面对记者的疑问,赵恒宇说,影像科医生虽是“幕后工作人员”,但和临床医生一样,披上一身白衣就只想着治病救人的使命。他将继续奋战在岗位上,不辜负每一份影像报告及背后的患者。
》》小知识
国际高精尖影像设备
》“大数据”磁共振
厦心引进了目前国际最新一代具备快速诊断能力、用于心血管病专科的磁共振设备,为全国首台,只需要一次超快速的大数据扫描,即可获得所有信息。以往通常三四十分钟才能做完的检查,现在20分钟以内就能完成。除了成像速度更快,其图像也更为清晰,还能对以往普通磁共振盲区的组织结构(如脑膜,骨皮质等)进行全息成像。
》心脏专用 CT
心脏CT是心血管疾病诊断的“利器”。由于心脏在不停地跳动,且有的患者屏气不良、心律不齐或心脏内放有支架等原因,影像难免出现断层、伪影导致图像精细度欠缺。为破解这些当下心血管CT影像中的难题,厦心新址特地配备了一流的心脏专用CT,可以在一个心跳周期内快速完成动态图像的采集,患者不必特地配合控制呼吸、摆位及心率,就能在“无障碍”扫描下获得高质量的影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