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省内首例!植入新式除颤器 有效降低猝死发生

2020-09-15
分享

不久前在工人体育馆羽毛球场,刚刚四十出头的张先生在打完球后突然倒地晕厥,呼吸心跳骤停,所幸现场有医护人员进行心脏按压和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抢救,才挽回了一命,这场意外也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1.gif

近日,这名幸运的患者完成了手术,由厦心心律失常团队为其植入了全皮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这种新型起搏器植入后,将有效避免患者再次发生心源性猝死,系福建省首例

2.jpg


3.png

根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4万,居全球之首,黄金抢救时间仅为4分钟,超过4分钟,脑组织容易发生坏死,即脑死亡。绝大多数心源性猝死由室颤引起,且大都发生在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因此,猝死急救讲究‘兵贵神速’,及时有效地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4.png

厦心吴智敏护士长是现场抢救张先生的医护之一。她回忆到,当时患者的意识已经丧失,医护人员和体育馆工作人员轮流交替,不间断地进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并使用AED除颤,避免了悲剧发生。对于已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即使复苏成功,依然属于猝死高危患者,随时随地仍可能再次出现心脏停搏。张先生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但根据他的病史,结合临床资料评估,其再发心脏停搏和猝死风险仍非常大。这次侥幸逃过一劫,但下一次呢?

“对于有猝死风险高危患者,经静脉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首选。”厦心心内四科常栋主任介绍,这种植入式的心律失常治疗装置相当于心脏除颤器(AED)的微缩版,可以植入患者体内,24小时监测心电,一旦出现室速室颤等情况,ICD可以在心律失常发生的10-20秒内释放电击除颤,大大降低了猝死发生。目前在国内外心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植入ICD都是降低和预防猝死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临床广泛使用。

5.jpg

张先生此次的呼吸心跳骤停是在剧烈运动后发生的,但热爱运动的他希望在术后也还能照常进行体育锻炼。若是常规的经静脉植入ICD,像张先生这样日常活动量比较大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导线磨损、折断、感染等风险。为此,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厦心团队经缜密评估,决定为其施行省内尚未开展的新技术——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S-ICD是在心脏性猝死预防领域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新技术,它的整个系统只植入于皮下,不直接接触心脏和血管,能够彻底杜绝可能的血管损伤、减少潜在的系统感染风险,保留静脉通路,避免经静脉导线植入或拔除的相关并发症。经过约1小时的手术后,厦心起搏团队成功为张先生植入了起搏器。

6.jpg

厦心心内科蔡彬妮主任表示,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厦心已常规开展ICD植入技术10余年,此次成功开展新技术不仅填补了省内空白,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相比传统ICD植入,S-ICD植入过程更加简单,全程无需X射线辐射,手术更绿色高效;S-ICD适用于年轻、上肢活动较多、感染风险高、不需要常规起搏的患者,也适用于年老体衰患者,可大幅度降低感染、起搏器拔除等风险。

常栋强调,面对猝死高发的严峻形势,全社会应强化对猝死预防的认识和急救培训,广大心血管病患者应规范随诊,及时发现猝死危险,必要时植入ICD/SICD,从而切实降低猝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