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胸痛领域,构建胸痛中心护理专科体系化建设
深耕胸痛领域,构建胸痛中心护理专科体系化建设
——第八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护理论坛成功举行
潮起鹭岛,风正帆悬。2018年11月3日,第八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护理论坛在享有 “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盛大开幕。来自全国各大医院近300名护理骨干相聚于此,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共谋胸痛中心护理发展。
本次大会由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主任陈媛主持,本届中国胸痛中心大会执行主席、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厦门市政协副主席王焱教授,厦门市护理学会副理事长、厦门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桂齐教授先后致开幕词。
二位专家肯定了护理团队在胸痛患者救治、健康宣教、胸痛流程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表达了对胸痛专科护理快速发展的认同和对未来更加精彩的期待。
本次论坛致力于搭建高水平的胸痛中心护理学术论坛。论坛邀请了国内心血管领域知名的护理专家、医院管理专家,紧紧围绕中国胸痛中心建设与发展、护理质量管理、核心能力培训、流程再造、敏感指标、循证护理、延续护理、人文关怀以及评审相关事宜等热点话题,深入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探讨和研究,以促进胸痛中心护理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优质护理服务。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护理学组顾问、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病护理及技术培训中心主任委员侯桂华教授在演讲中指出要建立护理的规范流程,制定护理的标准,整合多学科优势,建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胸痛中心专科护理核心能力建设,制定统一培训课程和培训标准,规范培训内容和要求,加快胸痛中心护理体系规范化建设。
南部战区总医院护理部主任谢红珍在《流程视角下胸痛护士岗位核心能力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从流程管理视角对流程所经过的相关岗位人员、岗位职责、基本技能、基本理念进行培训,是胸痛中心建设中对护理人员培训的最基本要求。培养具备专业态度与价值观、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临床专业决断力—批判性思维、持续质量改进能力--护理流程优化与重组的能力等核心能力的专职胸痛护士,才能促进胸痛中心护理专业化的体系建设。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务贤护士长指出:时间要求是STEMI患者救治的关键。在急性胸痛患者的救助现状中,通过构建快速救治转运通道、建立完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优化不同来源方式患者院内流程等来缩短STEMI救治时间,是提高心肌梗死救治率的前提。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王英护士长介绍了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日间介入手术室的经验,其安全高效的运行模式,开拓了大家的思路。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中心护士长于水和大家分享了其团队引入品管圈理念、强化时间轴管理,从而形成快速分诊、安全转运、抢救配合、护理延续、康复护理及医护一体化的高效对接救治体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介入中心护士长朱丽和大家介绍了基于“循证构建STEMI患者护理质量”的敏感指标,为我国胸痛护理体系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总护士长陆芸岚解读了ESC-STEMI指南中对急性心梗患者的管理,带来FMC(首次医疗)新概念,极力倡导做好FMC的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优化STEMI的管理,全力降低心肌梗死死亡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内科总护士长游桂英做了华西医院心衰中心的经验分享,其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了“精准医疗、个体化护理、身心康复、科学膳食”的4P管理模式,建立心衰护理门诊,提高心衰的综合防控水平,开拓了护理领域。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薛晶科护士长指出对ACS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能够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ACS发生率、控制再入院率和病死率。倡导开展“双心医学”模式护理实践,运用量表评估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影响,以期能及早识别、及早干预。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护理部主任通过生动的案例,介绍了其团队通过组建护理心理工作室,利用“萨提亚冰山理论”“The OH Cards”等心理咨询工具,探寻患者的潜意识,疏解患者的压力,引导患者走向新生。
随着胸痛中心建设进入快通道,护理团队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技术带来的挑战。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以患者结局为导向,寻找最佳的护理实践,夯实护理实力,拓展护理领域,是新时代护理人面临的课题。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下降的拐点早日到来而努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编辑: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 郑薇亮 喻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