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友心声|“今天格外美丽,感恩!”——患儿父母连续5年给医生送花,感谢厦心让孩子获得新生
厦心心外一科主任林智(左一)率团队开展高难度心脏手术。 资料图
郑女士在朋友圈表达感恩。
郑女士和丈夫连续五年给林智(中)送花表示感谢。
“五一”假期前一天,郑女士和丈夫带着一束鲜花来到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这是她第五年向心外一科主任林智及其团队送花了。2020年4月26日,郑女士9个月大的女儿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在厦心接受了外科手术。如今,孩子能跑能跳,健康长大。“对我们一家来说,这一天就是孩子的重生之日。”她说。
面临选择
开胸手术还是微创介入 医生耐心讲解打消顾虑
郑女士说,孩子出生后便被医生听诊发现心脏杂音,诊断出心脏有先天性缺损。基层医院的医生告诉他们,等孩子长大一些,心脏里的缺损可能会自己长好。但是宝宝六七个月大时,不仅越来越瘦弱,还经常感冒咳嗽。又过了两三个月,他们带孩子去复查做心脏彩超,发现有心包积液、心脏肿大等症状,于是立刻带孩子前往厦心就诊。
“当时我的心都揪起来了。”郑女士说,“我同学的孩子因为先天性心脏病,花了很多钱,做了多次手术,但仍然无法正常生活,最终没能活过6岁。因为身边有前车之鉴,我非常害怕,也十分自责。”
厦心心外科一科主任林智向记者介绍了孩子当年入院时的情况:“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心衰、二尖瓣关闭不全,孩子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必须尽快安排手术。”
这么小的宝宝,手术是开胸还是微创介入?作为父母的郑女士夫妇希望能以微创的方式治愈孩子的疾病,起初一直拒绝开胸手术。但是患儿年龄小、体重低,心脏里的缺损巨大且合并多种病变,如果选择微创封堵,可能损伤心脏里的毗邻结构,不仅治疗不彻底,还会增大手术风险,甚至造成二次伤害。
林智医生耐心讲解了两个多小时,从心脏的解剖结构、疾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开胸行先心病纠治手术的优势等进行全方位分析。郑女士说,正是因为如此详细、负责的解释与疏导,最终他们决定选择开胸手术,她也很庆幸当时做了这样的选择。
成功手术
6个多小时心脏缝了上百针 孩子能跑能跳还学舞蹈
手术当天上午9点,宝宝被抱进手术室,直到下午3点半林智才走出手术室。
“林医生告诉我,手术很成功。孩子的心脏缝了上百针,不仅把巨大的室间隔缺损和卵圆孔完全修补好,还修复了关闭不全的二尖瓣。心脏彩超显示手术效果很完美,没有损伤到周围的重要结构,没有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或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关闭不全等并发症。”郑女士说,听完医生的介绍,他们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我记得当时林医生戴着放大镜和头灯,衣服被汗水打湿了,一看就是经历了一场艰巨的手术,我心里满是感动。”郑女士告诉记者。
隔了一个晚上,孩子便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在病房的一周里,遇到有些康复中的问题,还没等她按呼叫铃,巡查的护士已经来到了身边。每天早上7点多,医生就会来查房,询问孩子的情况。“林智医生每次来查房,都会笑眯眯弯下腰伸手逗逗宝宝,看得出来,他真的很喜欢孩子。”郑女士说。
如今已经4年过去了,孩子健康成长,胸前只有一道浅淡的手术疤痕。在幼儿园里,她和其他孩子一样奔跑嬉戏,课余还学舞蹈,身体发育和同龄人没有差别。“2020年4月26日是孩子的手术日,也是孩子重生的日子。”郑女士说,从做手术当年起,每年4月底她都会和丈夫一起精心挑选一束鲜花,在林智主任坐诊日前往医院,感谢当年救了宝宝的医生团队。“厦心团队,就是我们一家的救命恩人。”她说。
医术精湛
在比核桃略大的心脏上手术 每一针都必须轻柔精准
“这例先心手术的难度较大。”林智回忆当年手术情况时,告诉记者,9个月大的婴儿心脏只比核桃略大一些,却有一个12毫米和一个8毫米的“洞”,要将这些缺损修补好,用的针比头发丝还细。
不仅如此,缝合时,还要依据经验避开缺损周围的一些重要结构,比如心脏里的“电线”——传导束。如果不慎损伤到了“电线”,心脏就会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此外,婴儿的心肌很脆弱,一旦缝线切割,就可能出现残余分流;婴幼儿的凝血功能不完善,即便是针眼大小的渗血也要即刻处理好,否则就可能造成术后出血需要再次手术。
可想而知,每一针的操作都必须轻柔、精准,就是在这样的多重困难之下,林智团队圆满完成了这台手术。术后,厦心心外科团队还为婴儿进行预防感染、补充营养等精心治疗和护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周后孩子便顺利出院。
说起患儿家属连续5年送花表达感恩,林智说:“很高兴我们的工作和付出得到患者家属的认可。不过,进行这样的手术对我们来说只是日常工作,做好手术、救治病人,这是我们作为医生的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