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心青年说|王宝宁:为架起生死之间的桥梁而奔走
背上双肩包
拎起20寸“行李箱”
车上装好食物和水
……
你也许以为这说的是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然而并不是
其实
这是王宝宁奔波在各家医院
协调器官捐献的日常工作
人物名片:
王宝宁,26岁,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器官捐献协调员,负责协调、监督、记录器官捐献事宜,“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工作一年 他暴瘦20斤
2020年6月,原本在厦心手术室工作的王宝宁通过遴选与培训,“转型”成了一名器官捐献协调员,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但从事新工作不到一年,王宝宁就暴瘦20多斤。因为这是一份意义重大却挑战重重的工作,首当其冲的就是直面捐献者家属的质疑与排斥。“很多人不太了解器官捐献,或是情感上难以接受,还有人会怀疑这是器官买卖。”王宝宁说,挨骂已经是家常便饭,甚至一些家属还有过激行为。
王宝宁理解捐献者家属的心情,在保证医疗需求的同时,也尽可能地为家属提供各种关怀与帮助,包括给家属做心理疏导,为捐献者穿寿衣、整理仪容、协助家属料理后事等原本不在职责范围内的事。就这样,王宝宁用行动,一点点地与捐献者家属建立起了信任关系,让家属明白器官捐献不是让他们放弃自己的亲人,而是在结果无法逆转的情况下,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全力以赴 为生命接力
有一次,一名30多岁的男子因车祸入院,第三天被判定为脑死亡,但家属仍舍不得放弃抢救。当王宝宁向家属提起无偿器官捐献时,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属们一开始难以接受,甚至表示排斥。
这是一个庞大的家族,说服了这个家属,那个家属又有不同意见……王宝宁耐心沟通,挨个做工作,足足沟通了11天,最终让家属们统一了意见,同意捐献并在同意书上签了字,将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出去。“家属答应时,其实内心仍有一些犹疑。但当捐献完成后,他们意识到有很多个生命将因此重获新生,这让他们感到释然。”王宝宁说,后来还有家属给他打过电话,感谢他说服家属做出了这个决定,“他们感觉自己的孩子仍然活在世上”。
去年一年间,在王宝宁的努力下,33例器官捐献成功实现。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他无数次的坚守与努力。不过,四处奔波寻找捐献者,放弃休息时间随叫随到,24小时待在医院解答家属疑惑……这份工作也让王宝宁承担着很大的压力,令他想过放弃,但一想起那些令人钦佩的捐献者,想起还有那么多生命等待器官移植,他就无法放弃。“不知自己能坚持多久,但至少在此时此刻,我还是会全力以赴。”王宝宁说。
【相关链接】
器官移植是人体器官衰竭后的唯一治疗手段,而无偿器官捐献是其当前唯一合法来源。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早在2010年便取得心脏移植执业资格,并独立开展多例心脏移植手术。2019年6月整体迁址后,厦心需重新申请心脏移植执业资格,经层层考核于去年再次获得国家认定。一年来,厦心开展了10余例心脏移植手术,为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