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心血管疾病研究所2022年第7期(总28期)“Lab and Journal Club”学术沙龙

2022-07-15
分享

心血管疾病研究所2022年第7期(总28期)“Lab and Journal Club”学术沙龙

2022年7月8日下午,心研所2022年第7期学术沙龙活动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由心研所李月梅博士汇报课题组在多模态纳米探针实现心脏组织上转换荧光成像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刘日月博士分享了由德国Hans Knoell Institute(HKI)研究所Bernhard Hube教授团队于2022年6月发表在知名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题为“Lactobacillus rhamnosus colonisation antagonizes Candida albicans by forcing metabolic adaptations that compromise pathogenicity”的文章。该文章以肠道鼠李糖乳酸杆菌与白色念珠菌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物生理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等一系列生物学技术对乳酸杆菌拮抗致病性白色念珠菌的分子学机理进行了阐述。

主讲人:刘日月博士

汇报内容:Lactobacillus rhamnosus colonisation antagonizes Candida albicans by forcing metabolic adaptations that compromise pathogenicity

9fb63d0df34701b40569787b4b3090b.jpg


白色念珠菌是定殖在人体肠道内的一种真菌,当肠道功能紊乱或人体免疫力降低时,白色念珠菌会突破肠道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对于重症监护室免疫能力低下的人严重时会危及生命。研究发现鼠李糖乳酸杆菌、白色念珠菌与肠道上皮细胞存在相互作用。研究者将肠道内皮细胞、白色念珠菌与鼠李糖乳酸杆菌共培养一段时间后提取培养液上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肠道内皮细胞可以促进乳酸杆菌的生长,而与肠道内皮细胞共生长的乳酸杆菌可以产生特定的代谢产物拮抗环境中共同生长的致病性白色念珠菌。在共同生长的微环境中,乳酸杆菌一方面通过竞争环境中的营养物质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白色念珠菌毒性基因的转录表达,进而降低白色念珠菌对肠道细胞的致病性。该文章揭示了肠道环境中人体宿主细胞、真菌以及细菌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预防治疗人体真菌感染提供了新的视角。

主讲人:李月梅博士

汇报内容:多模态纳米探针实现心脏组织上转换荧光成像

4ae49f80c1389fefe6955aa4f5f41cf.jpg


组织生物成像的快速响应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稀土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可以将生物学窗口的近红外光转变为可见光,因此具有组织穿透性强,高荧光信噪比等优点,可实现亚厘米级别的成像深度,且不产生组织自发荧光。利用稀土离子的温度耦合能级,可以实现温感光感多控式的多模态荧光探针。李月梅课题组通过一种改进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Yb/Er/Cu共掺杂的NaErF4UCNPs, Cu2+离子的掺杂增强了UCNPs的上转换红光强度,以及温度敏感系数。在1 h内实现了对心脏组织的上转换荧光快速成像,对未来在临床应用中实现高精度的术中导航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JCR一区SCI期刊《Talanta》(IF=6.55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