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厦门日报:23分钟抢回急性心梗患者生命

2017-10-30
分享

编者按
    
美丽厦门,科技在行动。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市科技局以科技惠民的重大项目形式,支持厦门市心脏中心集成创新,以信息技术为纽带,通过与120、中山医院急诊科、影像科及院外合作,成立了我省首家胸痛中心,构建心脏病急救绿色通道,目前取得显著成效。本报今日起将每周陆续推出厦门胸痛急救网络体系建设 暨科技惠民示范系列报道。
   
   

近日,市民杨先生突发胸痛, 送医诊断为急性心梗后,35分钟内被120救护车送到厦门胸痛中心、23分钟内开通了血管,为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这是我市建设胸痛急救服务体系过程中所推广的理念。胸痛急救网络体系有效改善了急性心梗的就诊及转运延迟状况,大大提升我市心血管急症的救治水平,让普通市民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心脏病急救服务,为市民提供保障,实现健康幸福梦。

    急救绿色通道  打通生命线
    11 月10日中午,47岁的市民杨先生因突发胸痛,心慌,全身大汗淋漓,被送至胸痛中心胸痛急救网络示范点同安第三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杨 先生的心电图、血压等资料第一时间上传至胸痛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同时在中心专家的手机上显现。胸痛中心专家立即与同安第三医院医生通过视频信息平台远程 联合会诊,确定需立即行急诊PCI开通患者闭塞的心脏血管。
    
随后,胸痛中心启动导管室。与此同时,120已派出载有心电、生命体征、急诊生化指标传输设备的专用心脏急救车,抵达同安第三医院转运杨先生,并在厦门市智能交通指挥中心给出的最佳行驶线路的引导下驶往厦门心脏中心。其间,患者的心电图、生命体征、急救车的位置等信息,均显示在胸痛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急救车上的医生随时与胸痛中心的专家沟通交流,手术用药在救护车上进行,仅用 35分钟患者就被送达胸痛中心。
    12:20
进院,绕行急诊科及CCU病房,患者被直接送入介入导管室;12:25手术开始,造影显示患者 心脏的冠状动脉左旋支完全堵塞,介入团队立即进行血栓抽吸;12:43植入心脏支架,堵塞的心脏血管完全开通,手术结束。杨先生从入院到血管开通时间仅用 了23分钟,远低于国外专业指南要求的入院到开通血管时间90分钟的要求。随后几天,有4个患者都通过此快速绿色通道急救网络成功获得救治,入院到开通血 管时间平均为29分钟。
    区域协同救助  争创厦门样板
    “在以往传统的救治模式中,由于院前急救不足、缺乏与 院内抢救有效衔接,常常使患者失去了救治的黄金时间,直接导致死亡率高、致残率高。该项目技术总监、心脏中心主任王焱博士介绍,有胸痛,上医院,如心梗,通血管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由厦门市心脏中心牵头的创新胸痛急救网络体系,整 合了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120急救中心,以扁鹊飞救、智慧网格社区、超级计算中心等成熟高端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美国胸痛中心国际标准建立规范化 胸痛救治流程,实现了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信息共享,协同救治,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救治时间。

    市科技局介绍,随着胸痛急救服务体系的实施,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逐渐覆盖全岛,届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得到更规范高效的治疗。在我市科技惠民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等多部门相互配合,将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真正做到科技成果惠及百姓,探索出一套可示范、可推广的区域协同新模式,将厦门市打造成为中国区域协同急救的样板城市。



/图 本报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蒋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