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跨海“救心”上演“生死时速”
金门岛上,66岁的王伯突发心肌梗塞,危在旦夕。紧急关头,金门红十字组织向厦门求助,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旋即启动,3个多小时的跨海生命接力,海峡两岸医疗界携手上演“生死时速”。最终,两个小小的支架,成功打通救命血管,也打通了两岸胸痛急救的绿色通道。
今天,王伯康复出院。13日,金门红十字组织特地代表金门县县长来电致谢,“感谢厦门市卫生计生委、120、心脏中心迅速启动胸痛急救网络,挽救了台湾同胞的生命!两岸区域紧急医疗救治合作一定要长期坚持下去!”
据悉,这是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开通以来,救治的首位从台湾转运过来的患者。
跨海求救 两岸医疗力量迅速响应
王伯在金门土生土长,
当天16时40分,厦门市卫生计生委接到金门县红十字组织求助电话。市卫生计生委领导高度重视,医疗行政处周文处长立即指令市医疗急救中心(120)和厦门市心脏中心做好急救转运、救治等工作。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同时启动。很快,120救护车紧急驰往五通码头,心脏中心专家随车前往。
争分夺秒 体征数据传输远程施救
18时05分,最后一班金门客轮停靠五通码头。此时,救护车已在码头待命。18时35分,患者出关。快速交接后,救护车拉响警笛,朝着市心脏中心疾驰而去。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而厦门胸痛急救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高效整合医疗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救治延误,为心梗患者赢得宝贵时间。途中,王伯的心电图、血压等生命体征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传送到胸痛中心指挥室的大屏幕上,中心专家同步远程确诊并指导抢救。这样一来,原本要到医院才能实施的抢救措施,在救护车上就完成了;与此同时,心脏中心导管室的介入手术抢救准备工作也已提前到位。
绕行急诊 及时开通血管转危为安
19时06分,患者抵达厦门市心脏中心。借助胸痛急救网络,患者免去一大堆术前检查,不必在急诊和各病区之间绕来绕去,而是直接被推进了导管手术室。
术中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心脏的三条主要血管中,一条在数年前就已完全堵塞,这次另一条赖以维持生命的血管也堵了。病情十分危急,需立即施行急诊介入手术放支架撑开堵塞的血管。
此时,王伯已出现心衰,血压骤升,呼吸急促而困难。心脏中心主任王焱教授、肖国胜博士、王斌医生等心内科团队当即为其植入心脏辅助装置,带动微弱的心脏跳动,为心脏“减负”,同时给予药物控制心衰。待患者心功能稍改善后,立马手术植入支架。19时23分,王伯堵塞的血管顺利开通,心率、血压随即恢复正常,气促明显缓解。
王伯从码头出关上救护车到开通血管,总共耗时48分钟,在国际规定的90分钟范围内,远低于全国三甲医院130分钟的平均耗时。
【链接】
金门医院“心电图”在厦将可实时查看 两岸打通胸痛急救绿色通道
金门与厦门一水之隔,人口近10万,交通不便,医师流动性大,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据估计,金门每年心梗病例近百例,转诊延误导致很多胸痛急症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以胸痛急症为切入点,利用厦金两地的地域优势,建立辐射金门的急症协同救治网络意义重大。
今年8月,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与金门签定了《厦门市和金门县区域紧急医疗救治合作协议》,双方在紧急医疗救援、医疗救治、疑难危重症转诊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有益的合作成效。
厦门市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正式启动后,市心脏中心多次与台湾“卫生福利部”沟通,以两岸民众健康福祉为前提,与金门医院开展民间医疗合作,依据“国际HL7医疗咨询交换标准与两岸紧急医疗电子病历交换运作方式”进行胸痛急救体系医疗资讯交换协调工作。在不久的将来,金门医院胸痛急症患者的心电图等信息,在厦门市心脏中心可实时查看。此举进一步拓宽了胸痛急救网络的覆盖面,开辟了金门胸痛急救生命绿色通道,建立起海峡两岸胸痛急救人道主义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使先进科技成果惠及两岸同胞。
心脏中心紧急施行介入手术,开通血管
王伯恢复良好
日报记者 楚燕 丨通讯员 刘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