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叶涛:始终坚持患者利益至上
戴着一副黑色方框眼镜,精瘦的身材,说话温言软语,这就是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叶涛给人的印象,你很难想象,他却是医院的“铁人”。
小时候老生病 长大后当医生
叶涛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医院,小时候,他体质差,是医院的“常客”。上小学的时候,叶涛做了阑尾切除手术。从那时候开始,他觉得在自己病痛时遇到了好医生,很幸运,于是对医生心存敬意。
1986年,叶涛报考了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上大学时,母亲因病去世,叶涛对当医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做一个好医生,要在危急时刻能够救人一命。医生要有社会责任感”。
大学毕业后,叶涛回到家乡汉中工作,被分配到心内科,后被派往阜外医院进修。通过进修,叶涛认识到自己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于是1997年重回学校,开始攻读硕士、博士。
2005年博士毕业时,叶涛作为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厦门市心脏中心(即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工作。
患者利益至上 赢得充分信任
从医多年,叶涛总是记着老师的嘱咐:医生的经验与技术来自于患者,是患者用痛苦甚至生命换来的,医生应当感谢他们。因此,他对患者的尊重与感谢拉近了与患者的距离。
每次做完手术,叶涛都要回想一遍手术的过程,哪个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如何花最少的钱来解决患者的痛苦。“患者利益至上”是叶涛的从医准则,给患者开出的每一张药方,做的每一次治疗,叶涛都尽量做到最合理。
两年前,年过七旬的宋大爷因心血管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来到叶涛处就诊。经过详细评估,开通血管风险很大。叶涛跟家属沟通:“手术比较复杂、比较难,虽然可以做,但风险大。”家属却对叶涛说:“叶医生,我们信任你,你放心做手术,成功了我们很感激,失败了,我们也不会有任何怨言。”于是,手术前叶涛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和院长做了充分讨论,最终,手术成功了。叶涛说,让他最欣喜的还不是手术的成功,而是患者毫无保留的信任,让他充分感受到医生这份职业的价值。
工作强度大 同事叫他“铁人”
一根比针尖还细的导丝,经由手腕或大腿的血管,慢慢深入心脏表面的血管,疏通淤塞部分,让患者的心脏重新恢复活力,这就是心脏介入手术。医生做这项手术,好比走钢索,每一步都不能有差错。作为心内科的一线医生,叶涛每天都在这条“钢索”上“行走”着。
连续工作72小时、单日最多急诊手术、连续一周凌晨急诊手术紧接着日间正常工作、在介入手术台上对垂危的患者连续电击38次抢救成功……叶涛被誉为医院的“铁人”。
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叶涛是以启发为主,让他们独立思考。“只有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让每个患者付出最小的代价,达到最佳的疗效。”叶涛告诉学生,要学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亲人遇到这种情况,自己希望医生怎么做,就怎么对待患者。
特写
敬业精神感动人 女儿也想当医生
连轴转的工作让叶涛不得不放弃了以前喜爱的游泳,但比起牺牲休闲时间,他更在意的是与家人相聚时间的减少。
去年,叶涛的女儿申请到美国就读,因为知道父亲工作忙,她在申请学校时独自准备申请材料,只在最后的申请截止日期前,让父亲最后审核一遍邮件并寄出。但叶涛刚看了一半,急诊手术的电话响起,他当即赶回医院投入到连续的急诊手术中。手术结束回家,发现女儿流着泪自己提交了材料。他愧疚却坚定地告诉女儿:“生命是宝贵的,当你的利益与抢救患者发生冲突时,爸爸选择拯救患者,希望你能理解。”
令叶涛骄傲的是,在选择医学道路的学生顾虑越来越多的当下,已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女儿毅然坚定了学医的信念。女儿说,父亲虽然疲惫,但谈到挽救生命时那份发自内心的喜悦笑容,让她觉得当医生是一件特别神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