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报:陈炳煌:当了一辈子医生,想干到干不动的那天
不久前,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正式更名为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这代表着医院将在医教研方面都更上一层楼。细数厦门市心脏中心(即现在的心血管病医院)十余年来风雨历程,与心脏中心一路携手并进,见证它茁壮成长的心内科原主任陈炳煌充满骄傲。
今年已年逾古稀的陈炳煌从医近50载,仍坚守在第一线,每周有三天上午是雷打不动的门诊。没有门诊的日子,陈炳煌也早早来到医院,帮其他医生处理疑难病患。“坐不住,不去看病、不查房就难受。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的那天。”陈炳煌说。他是“抢救队长”
小时候家在农村,母亲生病得不到治疗,邻里乡亲也有很多因病不治去世的。看到这些,陈炳煌立下心愿,“伟大的事情我也做不了,何不当个医生,解决邻里乡亲乃至更多人的苦痛”。
从福建医科大学毕业后,陈炳煌开始在厦门第一医院工作。当时,由于不少医生都下放到山区了,在科室里陈炳煌是年轻的主力军,医院有紧急抢救任务时,他经常是主力,因此他也得了个“抢救队长”的外号。
20多年前的一次任务,让陈炳煌一辈子都记得。
1989年除夕,陈炳煌接到紧急任务,台湾海峡一艘轮船上有位阿拉伯籍船员胃出血需要救治。陈炳煌马上召集了一位外科医生、一位护士就出发了。当时的海上大风大浪,三人上了搜救艇,人都无法站立,只能趴在甲板上,像铁锅中炒豆子,任凭翻滚折腾。“感觉内脏都要吐出来了,船上也没有通信设备,无法定位到轮船在哪儿,大海捞针地在波涛汹涌中找了三天三夜才找到患者。”陈炳煌说。所幸,最终他们找到了患者并将其救治。
他是“茅坑里的顽石”
开始专业从事心内科后,陈炳煌总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跟不上更新的速度,不值班时,他总是加班加点学习,并抓住一切进修的机会。通过取经,陈炳煌把前沿技术带回了厦门。心导管术、人工心脏起搏、心血管病介入技术在厦门的应用,最初都是由陈炳煌率先开展的。
2001年,心脏中心正式成立,陈炳煌担任心内科主任。陈炳煌希望来到这个团队的是能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奉献精神的人。他在考核人才时很严格,既注重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对待任何应聘者,他都是一视同仁。有人笑说他是“茅坑里的顽石”,他同样一笑置之:“顽石就顽石呗,中心刚刚起步,人才很重要,是中心发展的关键一步,不能打乱。”
事实证明陈炳煌是对的。当年他属意的王焱,如今正带领着心血管病医院开创厦门“心”速度。
他对患者能帮就帮
都说医者仁心,从医近50年,陈炳煌对待患者总是能帮就帮,特别是对那些经济不宽裕的患者。
约20年前,陈炳煌遇到了一位永安来的患者,需要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家庭很拮据,身上只有两三千元。陈炳煌尽量帮忙想办法,找效果好的国产起搏器。私底下,陈炳煌还自己拿出两三千元帮助患者,而当时,他的月工资只有几百元钱。
“他的病情不装起搏器不行,家里还有两三个孩子,要是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他们该怎么办啊。”后来,患者顺利做了手术,往后的一二十年,这位患者总记着陈炳煌的好,经常会带上点家乡的土特产来看看陈炳煌。
链接:夫妻都是工作狂
陈炳煌是个工作狂,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到医院报到。陈炳煌笑说,他的太太也是如此。他太太是厦门医学院教授,从事生理学研究。
夫妻俩都醉心于工作、科研,惟一的儿子也无暇顾及。小时候,儿子说当医生的孩子“不开心”,别人放假时都能和父母出去玩,他们家就不行,因为父母很少“放假”。
对待工作,陈炳煌似乎从来都不懂“推辞”为何物。有一年,医院征求陈炳煌是否能到同安白交祠一带下乡巡回医疗,当时,妻子生病住院,孩子才3岁,没人照顾。“如果真需要我,我可以去,但希望能把孩子带上。”就这样,陈炳煌带着年幼的孩子下乡半年。一开始,同行的几位护士还帮忙照看孩子,后来,由于都要上军营村培训乡村医生,仅30岁出头的陈炳煌只能独自带着孩子上山,边上课边自己照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