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心血管病医院完成高难心外膜射频消融术 制伏“失控”心跳
日前,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电生理团队再获技术新突破,成功为一名七旬高龄患者实施了心外膜标测及消融手术,使其多年来频繁发作的室速得到了有效遏制,远离了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回归正常生活。据悉,目前国内有能力独立开展此项技术的电生理团队屈指可数。
九年心病“纠缠” 七旬老伯饱受折磨
因为患有肥厚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和阵发性室颤、室速,73岁林大爷的晚年过得并不舒心,9年来反复胸痛、气促,经当地医院的药物、手术治疗也只是令病情暂时稳定。近日,林大爷的病情再次复发,且严重到发生了室颤,紧急心肺复苏入院抢救后,才勉强保住性命。
据了解,绝大多数的室速患者,其心电异常通道或兴奋点发生在心脏内膜(心内膜),一般通过心内膜导管消融手术就可以治愈。但根据林大爷的心电图等检查结果,心血管病医院电生理团队初步判断其作乱的“病灶”在心外膜,这就令治疗变得复杂了,因为心外膜射频消融术可以说是心律失常介入手术的禁区,难度极大。对于这类致病根源在心外膜的患者,一般采取药物保守治疗或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
“尽管因为ICD的植入,及时阻止了患者多次恶性心律失常事件,但另一方面,室速的频繁发作致使ICD多次放电除颤,令患者饱受其苦,精神也一直处于焦虑中。”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周法光介绍,“如果再不手术,症状只会继续恶化。”
心外膜射频消融 平息“室速风暴”
眼看林大爷的心脏陷入了“室速风暴”,血压持续下降,心功能也逐渐不容乐观,医院电生理团队决定迎难而上,立即对其采用心外膜射频消融术。
不同于常规的心内膜射频消融,这项技术需在心包腔内无积液的情况下,经胸壁进行干性穿刺后,将标测及消融导管送到心包腔内,再进行定位消融异常的心电病灶,手术风险大、标测复杂、技术难度高,需要团队具备极高的心包穿刺及导管操作技术。
“在跳动心脏下进行干性心包穿刺,一不留神就易损伤心肌,甚至扎到冠状动脉,”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黄卫斌博士介绍,对此,电生理团队利用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在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患者的左右心室结构,同时抽象的心电信号也被转化成了不同的颜色,凭借团队精湛技术,黄卫斌博士顺利地操纵导管进入心包腔。经过仔细标测,终于找到了诱发患者室速的源点,并当即进行精确定位消融,即借助导管顶端释放的电流,产生高温,直至发病元凶彻底的“销声匿迹”,让心室跳动恢复正常。
2个半小时的手术顺利结束,经过对患者进行反复电刺激检测治疗效果,未再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林大爷的胸痛胸闷症状明显改善,这也意味着其猝死风险大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