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厦门晚报:开设“厦心开放日” 引市民点赞

2017-11-06
分享

世界心脏日来临之际,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联合厦门晚报举办“世界心脏日”医院开放日活动,邀请近40名市民走进心血管病医院,普及心血管病知识。“感谢晚报组织我们到医院参观,谢谢专家通俗易懂的讲座,让我们又知道了关于心血管方面的许多知识。”市民们纷纷表示收获不少知识。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历经短短十余年快速发展,如今已独立建院成为我省唯一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无论在临床诊疗还是科研中,都有着不俗的实力,其牵头建立的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体系挽救了众多急性心梗患者。

房颤危害大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郭晋村博士为市民们进行关于房颤的讲座。房颤是一种常见心律失常疾病,但有些人“只闻其名”。究竟什么是房颤?市民们向医生提出疑问。郭晋村解释,房颤就是心房出现不规律跳动。不规律跳动会导致心脏内血流紊乱,极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阻塞血管,就会引发中风。另外,房颤还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引起痴呆,危害极大。

“医生,那我怎么辨别自己是否发生房颤呢?”读者问。郭晋村回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给自己“把脉”,如果发现自己的脉搏出现不规则跳动,又乱又快,很有可能就是心律出现了问题,不过还需要到医院通过心电图等检查进行确诊。如何预防房颤?郭晋村告诉市民,房颤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属于生活习惯相关疾病,肥胖者体重指数(BMI)数值增加5,发生房颤的概率比正常体重的人高45%左右,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

据了解,为满足广大患者需求,对房颤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心血管病医院本月起开设了房颤专病门诊,每周三上午由经验丰富的心律失常专业医生轮流坐诊,更好地为房颤患者服务。

心血管疾病虽高发但可防可控

心内科主任医师戴翠莲博士则为市民带来《心血管的预防及常见心血管病的识别与自救》讲座。心血管疾病“来势汹汹”,我国每天因心血管病死亡约10000人。“就在今天中午,我们就接诊了三名急性心梗病人,正在导管室进行抢救。”

胸痛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因此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必须及时呼叫120。但有些非典型症状也需要警惕,曾经有名患者因为牙痛到医院准备拔牙,拔牙前进行心电图检查,竟发现引起牙痛的原因是心肌梗死,随后患者被紧急转入心血管病医院进行急救。

戴翠莲介绍,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变基础,但实际上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可防可控。90%的心肌梗死是因为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吸烟、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10个心肌梗死病人中,9个可被预测。6个心肌梗死病人中,5个可预防。”

“古人说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我们医生其实都是下医,真正的上医是你们自己。”戴翠莲提醒。“戴主任说的真好,通俗易懂。”一名市民跟她同伴这样说。

刚下手术台  耐心为市民答疑解惑

“这些显示器上显示的是什么?”“导管怎么能拐弯呢?”第一次走进心内科导管室,读者们对其中的仪器设备都十分好奇,“这些细条就是放大后的血管。”“导管拐弯就全靠医生的技术了。”刚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叶涛博士连铅服还没来得及脱,就耐心地为读者们答疑解惑。手术室中,没进行手术的医护人员都积极参与了讲解。

80多岁的余先生已经在心血管病医院进行了三次房颤手术,虽然他是导管室的“常客”,但每次都一心想着自己手术的事,这还是第一次放松地看清楚导管室的样子。“手术中我听见疑似剪东西以及将东西扔进盘子里的声音,总觉得心里紧张。”经过医生的详细讲解,余先生终于松了一口气,“原来是机器的声音。”

花絮:心肺复苏一定要学

心肺复苏教学现场,大家看得十分认真,几名市民自告奋勇,在护士的指导下利用假人模型练习心肺复苏技巧。68岁的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看见晚报的预告赶紧打电话,带着老伴来学心肺复苏。原来就在晚报发出预告前几天的早上,陈女士买菜回家时,看到邻居的儿子正在楼下等待救护车,才知道邻居突然心脏骤停,多亏了当护士的媳妇救回了一条命。“心肺复苏一定要学,遇上紧急情况能够拯救一条命。”陈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