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成为首批“中国房颤中心”

2018-12-06
分享

日前,我国首批“中国房颤中心”名单公布,并在第九届扬子江心脏论坛暨2018房颤高峰论坛举行授牌仪式,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名列其中。这是继获批成为首批“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心衰中心”之后,该院在助力推进我国心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和管理道路上取得的又一硕果。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在我国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可达10%,其主要危害是引起脑卒中(中风)、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全国房颤患病人数超1000万,且新发患者仍在不断增加,但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患者的知晓率仅为40%、抗凝比例约为3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基于严峻的形势,为规范心房颤动的诊疗,以最大程度降低房颤卒中的发生率,以及由此引发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在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的指导下,“中国房颤中心”建设项目于2016年正式启动,以期借鉴发达国家的房颤中心建设相关经验,开展房颤规范化管理项目,有效提高我国房颤的诊断率、治疗率,改善患者长期治疗依从性,从而实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和死亡率。

“房颤患者入院后,无论是何种程度的房颤,都可以得到‘一站式’的规范化诊疗。”提及房颤中心建设的目标与意义,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中心主任常栋博士介绍到,与正常健康人群相比,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不仅极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严重威胁生命健康,给社会、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房颤患者的规范化治疗亟待重视与加强。

作为省内最早开展房颤射频消融技术,也是省内电生理年手术量最大的心血管专科医院,该院现已常规开设房颤专病门诊,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心律失常领域专家出诊,旨在为广大房颤患者提供专业指导和个体化诊治,规范房颤抗凝、药物、手术等各方面治疗。此外,医院更广泛应用绿色电生理技术,即在零射线或极低射线下完成射频消融术,让房颤患者少“吃”射线,最大程度获益。


DSC_3924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