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 让心衰患者睡得好吃得下——关注全国心衰日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作为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最后的战场”,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健康大敌。11月26日是第四个“全国心力衰竭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作为首批“中国心衰中心”之一,在当天举办了心衰患者交流会,以更好地提高民众对心衰的认知和关注,推进建立心衰规范化诊疗及全面管理体系。
设专病门诊 打好心衰“持久战”
心衰是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疾病,就像弹性减退的“皮球”,输出血量无法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患者会出现严重乏力、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我国目前有超1000万的心衰患者,其生活质量低于其它慢性疾病患者,容易反复住院、住院时间长,饱受睡不好、动不了、不能爬楼等困扰。研究显示,急性左心衰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小于50%,致死率比某些晚期癌症还要高,这不仅对患者自身带来重大影响,同样也为看护者带来沉重压力。
“想要预防心衰、减少心衰患者再住院,规范化的治疗管理至关重要,得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从基本的日常生活和用药做起。”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主任戴翠莲教授表示,中国心衰中心的设立,就是要让每一位心衰患者都能接受最恰当的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衰再住院率和死亡率。
如今,心血管病医院不仅设置了心衰专病病房,组建涵盖医疗、护理、药学、康复等多学科心衰管理团队,还于每周三下午开设心衰专病门诊,方便患者门诊随访并做药物调整,动态评估病情,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成效显著。
“怎么测体重,平时饮食要注意什么,生活点滴我们都会进行针对性管理,这样对患者远期的预后才是好的。”戴翠莲介绍,医院已初步建立起心衰患者的系统治疗及长期管理模式,正全力延伸周边县市医疗机构合作,构建区域心衰规范治疗统一战线。
高危人群应早诊断早治疗
更不容忽视的是,我国还有众多的心衰“后备军”,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等疾病后期均可引起心衰,这些潜在患病人群也应加强预防心衰的防治。
“引发心衰的病因很多,高危人群应尽早对症治疗。”戴翠莲强调,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手段,来改善生存质量与预后效果。例如,对于有置入双腔起搏器适应征,或有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导致反复心衰发作的患者,就可通过器械植入的治疗来获益。还有心梗后并发左心室室壁瘤导致心衰的患者,心血管病医院也已常规开展国际顶尖的杂交手术——左心室折叠减容术来进行微创治疗。
此外,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心血管病医院近期还开展了超滤治疗,来缓解症状为后续治疗赢得机会。其治疗目标主要为消除体内过多的水,通过机械装置从体内把血液抽出,对血浆进行过滤后再送回患者静脉,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体/肺循环的淤血症状。
不久前,心血管病医院收治了一名12岁女孩,因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导致严重心衰,全身浮肿,气喘,血压低,生命垂危。眼看药物已经无法缓解,医院立即对其进行超滤治疗,一共进行了2次,一次约44小时,总计滤出1万多毫升的液体。经这一番抢救后,女孩的症状显著好转,呼吸顺畅了不少,为后续心衰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