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厘米小切口为98岁老人成功换“心门”
98岁老翁的“心门”年久失修,心脏血液无法泵出输送全身,手术是唯一选择,但如此高龄显然无法承受传统开胸手术的打击,怎么办?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再次挑战生命极限,不开胸,通过1厘米的切口成功为老人替换心脏瓣膜,让其“心门”重焕活力,这也是目前全国通过经股动脉路径完成微创心脏瓣膜植入手术的最高龄患者。
九旬老翁心脏“阀门”重度狭窄 面临生死一搏
2006年,吴大爷就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接受了心脏冠脉支架植入手术,撑开病变血管的狭窄部分。术后老人规律服药,恢复得不错,近期复查心脏造影也提示植入十多年的支架依旧完好,血管通畅。
但是近一两年来,吴大爷却又开始出现爬楼梯或走路后气促不适,做事也逐渐力不从心。经检查,原来是他心脏的主动脉瓣出了问题,已经达到了重度狭窄的程度。
这是如今越来越多高龄老人不得不面临的严重生命威胁,医学上称之为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若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发动机”,那主动脉瓣就是心脏泵血最重要的“阀门”。心脏的每一次收缩和舒张,它都会随之开启和关闭,而人一天的心跳约10万次,如此计算下来,这位年近百岁老人的心脏瓣膜已经进行了近35亿次的开关,经年累月兢兢业业地运转,难免年久失修,导致严重狭窄。
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高龄高危患者,其短期死亡风险极高。传统治疗方法就是心脏停跳、开胸换瓣。但令人遗憾的是,对于高龄高危的患者而言,外科手术风险太高,老人们根本无法承受,病情只会越拖越重。
微创换瓣膜 高龄高危患者的希望
作为心脏瓣膜疾病高发国家,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需要进行瓣膜置换的群体日渐庞大,年龄上限不断提高,开胸手术对其自然行不通。
那么这些高龄高危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死神逼近吗?随着技术进步,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手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主动脉瓣置换方式,不用开胸,仅需穿刺血管即可完成主动脉瓣膜置换,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床活动,住院时间也大为减少。这一微创换瓣的手术新方式,成为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又一里程碑式的突破,发展迅速。
了解到可以不用锯开胸骨和肋骨,不用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就能替换坏掉的“心门”,原本已绝望的吴大爷又重新心存希望。经过评估,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教授率王斌副主任等团队决定采用TAVI手术,以微创方法为老人家换上新的“心门”。
1cm小切口不开胸 换上全新“心门”
没有想象中手术台上“刀光血影”,只有各学科“强强联合”下的通力协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项需要“抱团”完成的高难微创手术,不仅依赖于心内科医师游刃有余的导管操作技术,心外、麻醉、超声、体外循环、重症监护等科室团队更是缺一不可。
十余人组成的手术小组有序集结在导管室,王焱教授在患者大腿处穿刺血管,在造影及超声的精确定位下,沿血管送入球囊对重度狭窄的主动脉瓣进行扩张,然后将一枚附有人工主动脉瓣膜的支架植入心脏。当导管撤出后,支架如同莲花绽放般撑开,人工瓣膜替代原有的瓣膜开始工作。历时2个小时,手术顺利结束。
“终于能舒服地喘气了。”术后很快就苏醒的吴大爷连连感叹,术中完全没有感到痛苦,胸闷气促等症状也立即缓解了。超声显示,新的主动脉瓣工作良好,狭窄完全解除,更可喜的是人工瓣膜的位置严丝合缝,唯一可见的伤口就是大腿根部仅1cm的一个小切口。吴大爷第二天就转入了普通病房,第三天即可下床走路,现已顺利出院。
链接:心血管病医院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手术走在全国前列
近10余年来,微创TAVI手术已逐渐在国外成为治疗老年人主动脉瓣疾病的主流方法,全球已有超过30万例患者通过此项手术获益,而我国起步较晚。
早在2014年,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率先在福建省开展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是国内最早开展TAVI手术的医院之一。医院创造了该手术领域的多个国内第一,如国内首例完全不使用造影剂为合并心肾功能衰竭的重度主动脉瓣患者实施TAVI手术,首例成功介入开通TAVI术中出现的左主干急性闭塞、首例报道的TAVI手术治疗合并海德综合征等,在该微创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走在国内前列,获得业界同行的高度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