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患者术中突发心脏骤停 医生边按压心脏边手术

2019-03-25
分享

3月15日下午4时,远在厦门四千公里外的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一名78岁的急性心肌梗死老人躺在导管室的手术床上,正在接受心脏血管微创介入手术。

4时14分。“不好,患者室颤了!”,医护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瞬间患者心跳、血压全没了。

“快,电除颤,立即心肺复苏!”——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援疆医疗专家江宏飞当机立断。一台常规的急诊介入手术变成了一场与死神角逐的硬仗……

电除颤1次,无效,胸外按压立即接上;电除颤2次,3次,心电监护仪上提示一条直线……

医护人员丝毫不敢有片刻的大意,一边是持续按压、给药治疗、除颤,周而复始;一边是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争分夺秒打通堵塞的心脏血管。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持续心脏按压,患者的心脏血管终于在艰难的手术条件下被开通了,血液供应重新畅通,患者恢复规律心电波形,呼吸、意识也随即平稳。

这场与死神的争夺战也暂告一段落。

手术台上致命的室颤

上周五,78岁的胡大爷因胸痛难忍,被家人送到了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心电图提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必须紧急介入手术治疗。

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医院很快安排了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胡大爷心脏一条重要的主冠状动脉完全堵塞,需要植入心脏支架重新畅通堵塞血管。

正当医生准备为患者植入支架时,文章开头的一幕发生了: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电监护显示为室颤。在场的医护人员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援疆专家江宏飞说,这种恶性心律失常极其凶险,患者生死瞬间悬于一线。发生这种情况,与患者心脏血管完全堵塞有直接关系,最根本的是开通血管。

但摆在面前的是患者呼吸心跳全无,几乎不可能的手术条件。

为了给手术赢得时间、创造条件,医护人员轮番上阵,持续为患者按压心脏,尽可能维持血压和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注。

江宏飞则率领团队,凭借着丰富经验,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迅速“锁定”病变血管,送导管、进导丝、球囊扩张、放置支架一气呵成,终于成功开通了堵塞的心血管。

令人欣喜的是,血管开通后,患者很快恢复了规律的心电波形,生命体征也随即平稳。术后第二天就转进了普通病房。

填补当地急诊介入空白

这样惊心动魄的抢救,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经常“上演”,但在吉木萨尔这个西北边陲县城,却是第一次,若发生在半年前,抢救成功机率几乎为零。

2018年9月,身为党支部书记的江宏飞主动请缨,赴吉木萨尔开展医疗援疆工作。10月,在他的助力下,当地第一间导管室建成启用,改写了该县急性心梗患者转运至2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或昌吉州手术的历史。就在导管室启用的前一天,江宏飞就带领团队,成功抢救了一名突发急性心梗患者,填补了该县急诊介入手术领域的空白。

 “医院每年大约会接诊170例的急性心梗患者,之前都只能长途转运,没法及时做介入手术。”吉木萨尔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学胜感慨道:“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导管室建起来了,还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派来了专家手把手的教,培养起了团队,急救能力一下子就提升了。”

留下一支独立作战的队伍

在张学胜院长看来,江宏飞医生的到来不仅是来了个医学专家,更是带来了独具“厦门特色”的心血管急救体系经验。

不到半年的时间,吉木萨尔县的心血管急救体系从一片空白,到如今初具雏形,切实提升了当地的心血管病诊疗急救水平,获得了百姓们实实在在的一致好评,当地媒体也多次报道,展现了厦门医学援疆的丰硕成果。

从去年10月份导管室投入使用至今,短短五个月的时间,江宏飞和团队就已经完成了120多台的手术,其中50多台为心脏支架介入手术。

江宏飞所在的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是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全国仅四家)和示范中心。他援疆到位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范急性胸痛治疗的一系列流程设计上,将厦门丰富的胸痛救治经验与高效流程融入当地。

“援疆生活已经过了三分之一,我能做的还有很多,要给他们留下一支能自己作战的队伍,真正让更多当地的心血管病患者得到更及时、更有力的抢救。”这是江宏飞援疆的目标。

 

mmexport1552791834030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