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 | 《闽医园》系列之王斌:在专科医院打通连接之道
“中国专家技术高超,中国器械性能卓越!”近日,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医院)专家团队受邀前往巴西、哥伦比亚、萨尔瓦多等国参访交流,各国同行频频为厦心医院点赞。
医院急诊科主任、心内科主任医师王斌作为专家团核心成员之一,指导当地医院开展高难度心脏介入手术,推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出海。“把中国技术带给更多国家,让更多患者获益,这是我们医者的使命。”王斌说。
多年深耕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的临床与科研,王斌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领域“首例”。独行快,众行远。在王斌看来,要保持行业领先,决不能单兵作战,而应开放协作,凝聚更多伙伴的力量。从开通患者心脏血管、建设胸痛救治网络,再到医工结合、打通国内外交流通道,王斌在锤炼个人医术的同时,推动救心网络效率更高、能力更强、连接更广。
从0到1的突破
2007年,王斌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到厦心医院工作。厦心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福建省政府共建的国家心血管病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在代表心血管病技术前沿的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王斌不断攻关,作为核心成员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如开展福建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全省首例钙化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经皮主动脉瓣球囊扩张术,亚太地区首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reverient)等。
王斌(中)在为患者进行手术。
“我们最早在2017年开始做的微创心室折叠手术,在心脏介入领域算是最难、最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当时国内还没有人开展。”王斌说。
室壁瘤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易引发心力衰竭,甚至突然死亡。针对部分具有连续性透壁疤痕组织的室壁瘤患者,以往传统治疗方法是外科开胸切除手术,要在心脏停跳的状态下进行,创伤大、风险高,是世界性难题。很多无法手术的患者只能等待心脏移植。
为了给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厦心医院从国外引进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这种微创介入治疗无需开胸及体外循环,可达到降低左室容积,改善心功能的目的。然而,这一高难度的微创杂交手术,对技术精准性、团队协调性要求极高。
经过周密的术前规划,在多学科配合下,在厦心医院王焱院长带领下,王斌和团队迎难而上。经超声核磁共振精准定位,团队先在患者胸膛开一个小口,只见心脏膨大的室壁瘤在怦怦跳动,再在远离心脏的脖颈处切一个小口,由静脉血管插入一根导管直抵心脏,为接下来的“拆弹”架桥铺路。两个入口各有导丝穿刺心脏,沿着导丝各置入一个“锚”,收紧后将双“锚”左右夹紧,膨大的瘤子被折叠夹闭。这样的折叠操作视病情重复两到三次,直到让左心室重新恢复正常形态。
要在跳动的心脏上完成这一系列精准操作,谈何容易?更令人动容的是,王斌和介入团队的成员还要身穿20多斤重的铅衣,与X光辐射鏖战!“早期做心室折叠手术时,有一台手术做了8个小时,我们吃了13万(微西弗)的射线。”
13万微西弗是什么概念?以术者吸收的辐射剂量来估算,一台电生理的手术约几十微西弗。仅那一台手术的辐射剂量,就相当于一个电生理医生一辈子吸收的射线剂量!然而为了患者的康复,医者们依然咬紧牙关,毫不退缩。
让王斌欣慰的是,手术取得了良好疗效。从2017年至今随访的25例患者,除了个别患者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离世,其他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心功能和6分钟步行试验结果显著改善。厦心医院也成为全世界完成这一手术例数最多的医院。
“看到原本需要经常住院治疗的患者,可以恢复日常生活,这是对我们医生最大的肯定。”王斌这样说。
让更多尖端技术走出国门
近日在萨尔瓦多首都,该国卫生部副部长阿尔瓦伦加对厦心医院专家说:“感谢你们的帮助,为萨尔瓦多培养了医学人才,让患者获得新生。相信通过手术指导和医疗器械捐赠,将有更多患者获益,并推动我国的医疗体系建设。”
今年4月,厦心医院专家团出访南美多国,开展学术交流。在萨尔瓦多罗萨莱斯国立医院,两国医生使用中国国产瓣膜介入器械完成一例复杂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I),这一手术填补了萨尔瓦多公立医疗体系这一领域的空白。术后第二天,当专家查房时,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为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虽然在国内做过上千例TAVI手术,但是第一次在萨尔瓦多做,还是觉得压力非常大。”王斌坦言,要确保手术成功,至少需跨越三道难关,一是器械关,尽管厦心医院从国内带来了主要手术器械,但一些基础工具当地依然缺乏,比如动脉鞘,相关导管导丝等;二是人才关,当地医院缺少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三是语言关,萨尔瓦多普遍讲西班牙语,熟悉英语的中国医师只能通过翻译人员沟通,影响了工作效率。
为了确保手术成功,团队提前研判,做好周密部署。王斌对术前准备、手术过程、术后康复等全流程反复推演,并时刻准备查缺补漏,为团队兜底。好在手术过程十分顺利,术后第二天,患者就能下地行走。
此次专家团成功开展的一系列手术,也进一步打响了“中国制造”医疗器械的品牌。“国产器械和进口器械各有千秋,在适应征、功能、服务、价格等细分领域具有互补关系,不是绝对谁比谁强。”王斌分析说,“要针对南美国家的特点,选取适合他们的技术方案。厦心医院作为心血管病专科医院,在这方面摸索了大量有益经验,我们的建议也受到了各方认可。”
参与手术的萨尔瓦多医生埃雷尼尔森·梅希亚高兴地说:“能把中国的先进技术带给国内同胞,我感到非常骄傲!”梅希亚作为当地技术骨干,被选为厦心医院“心苗”访问学者,曾于去年7月到厦心医院接受为期半年的心血管专科培训。“心苗”访问学者计划是厦心医院发起的一项国际心血管专科医师培养项目,面向金砖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招收青年心血管专科医师来厦门培训,已接收萨尔瓦多、巴西、印度、马来西亚、印尼等7国12名学员。今年4月份,在项目发布一周年之际,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发布通知,将“心苗”访问学者计划纳入全球发展项目库。
王斌也是“心苗”访问学者的带教老师。手术指导、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科研座谈……他根据学生特点,把所学知识倾囊相授,手把手帮助学生提升临床、科研水平。“这么危重的病人都能救回来,太厉害了!一周看到的复杂病例比以前一年看到的都多”“一天做了6台TAVI手术,我们医院才刚开始做”……来自各国的学员不时发出这样的惊叹。
从人员培训、国产器械临床应用,到医工结合、科研转化,再到技术产品出海、造福多国患者,王斌带领团队,不断拓宽医学的边界和内涵,参与多个国产创新器械的临床应用,以及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厦心医院开展的项目数量和试验例数均位于全国前列。
从90分钟到34分钟
胸痛患者从进入医院到开通血管的平均时间,是衡量胸痛中心建设水平的主要指标。国际标准是90分钟,而厦心医院上个月平均仅34分钟,在全国持续领先。作为胸痛中心主任,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分中心(厦门)办公室主任,王斌功不可没。
王斌(右)在为患者看诊。
“我们从2013年就开始建设胸痛中心,10多年前,一些医院还没有这种概念,认为胸痛救治不就是急诊手术吗,大家都能做,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建设?实际上胸痛中心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紧密配合,把‘抢时间’的观念渗透到每个急救人的心里。”王斌说。
为了打造胸痛急救样板,厦心医院早在2003年就在厦门率先开通24小时胸痛绿色通道,制订了详细的标准化流程,比如胸痛患者入院,10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20分钟内完成心肌酶学检查等。2013年成立胸痛中心,建设全国首个“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该网络将120、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有机整合,医务人员在急救车上就能做心电图,结果实时显示在胸痛中心的显示屏和专科医生的手机上,一旦初步确定为急性心梗,可就近送到有能力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的医院;医院手术室提前做好准备,患者送抵医院,可绕过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接受介入手术。该体系的构建让厦门走在了全国冠心病急救领域的前列,大大降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由王斌等厦心医院专家统筹建设的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创新及应用示范”获得201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是厦门市卫生系统首次,同时也是福建省心血管界首次荣获该级别奖项。
随后,王斌进一步推动厦门经验“走出去”,辐射到广大闽南地区,向周边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帮扶,让更多胸痛患者得到有效救治。厦心医院因胸痛中心建设成效突出,由“运动员”转为“裁判员”,被列为全国胸痛中心四个区域认证分中心之一,负责华东六省一市的胸痛中心认证工作。王斌担任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分中心(厦门)办公室主任。迄今厦心医院胸痛中心已组织开展现场与远程培训共计388场,接受1390家单位的胸痛中心认证申请,帮扶616家单位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团队连续五年获“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团队杰出贡献奖”。
上医治未病。在王斌看来,要降低胸痛发病率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还需把救治网络向前端、向基层延伸。在他的带动下,厦门在抓牢综合医院胸痛中心建设之际,全面启动基层医疗机构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借助“互联网+”,厦门搭建智慧心血管病预防筛查及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三师共管”与专科资源融合建设的疾病管理模式,从疾病预防、高危人群筛查、患者随访管理、应急救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全周期心血管疾病管理。
“从2011年到现在,我国通过建设胸痛中心每年救治的病人成千上万,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死亡率从原来10%以上,降到现在约3%,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们希望连接更多力量,让救治再快一些,服务能力再强一些,为患者提供更安心的保障。”王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