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可可:手术中患者生命的守护人
提起一台手术,大多数人想到的是,主刀医生是谁?牛不牛?而极少会有人关注到一台手术中的麻醉医生。“麻醉医生不就是打一针,麻醉了就没事了嘛?”这是不少人的看法。
事实上,麻醉医生是那个当你打了麻醉药沉沉睡去,他一直守在你的床头,盯着你身旁显示屏,随时观察你的生命体征的人;是那个随时准备配合外科医生在出现意外时紧急配合使用药物救命的人。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手术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赖可可,就是这样一名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守护者”,在手术台旁时刻关注着患者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
专业的心脏麻醉医生
大学时,赖可可学的是临床医学,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然而,现实是进入医院后被分配到麻醉科工作。面对命运的安排,赖可可一开始有过茫然和压力,因为当时对麻醉专业来说,他几乎是一无所知。
为了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有一段时间赖可可几乎天天吃住在科里。慢慢地,他发现大学所学的医学知识是有用的,能让他考虑得更周全,更好地调节患者的全身状态。
2001年,赖可可被派往福州协和医院学习心脏麻醉。学成归来后,2002年赖可可成为医院第一名专业的心脏麻醉医生。2003年,他又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学习婴幼儿麻醉。
手术室里跑马拉松
麻醉医生就是在手术室里跑马拉松———整台手术是从麻醉医生开始,也是由麻醉医生结束。在手术过程中,外科医生为患者治病,而麻醉医生则为患者保命。
2004年的一天晚上,赖可可结束了一天的手术正准备回家。急诊送来一个患者,曾做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这次又出现了严重的心衰症状,更为严重的是,她已经怀孕36周了。
“这是两条生命啊,必须马上手术。”这是赖可可当时唯一的想法,于是累了一天的他又换上手术服进了手术室。
麻醉前,患者流着泪反复对赖可可说:“如果我有什么不测,请一定保住我的孩子。”曾经历过失子之痛的赖可可深深理解这位母亲的心情。他握着患者的手说:“请相信我们,我们会尽120%的努力。”
赖可可先为患者做了一个较浅的基础麻醉,产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剖宫产取出胎儿,接着,加深麻醉,心外科医生实施二尖瓣置换术,更换了出现故障的机械瓣。终于,患者安全地返回ICU,母子双双存活。
当赖可可从手术室出来,已是第二天早晨6点。新的这一天,等待赖可可的还有3台冠脉搭桥手术。只睡了两小时,8:30,他又投入了当天工作。
这种连轴转的工作,是赖可可在麻醉科二十多年来一个普通的工作缩影,也是他带领的心血管病医院心脏麻醉团队的常规工作状态。
帮患者渡过一次次难关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在2002年成立,第一年手术就突破400台,之后每年手术量都大幅增加,被誉为“厦门心速度”。手术种类由简到繁,麻醉工作全是由赖可可带领的麻醉团队自己完成。几年时间内,赖可可先后成功参与了三十余例心脏移植手术。
2017年年初,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成立体外生命支持(ECMO)小组,由赖可可具体负责,整合了心外科、心内科、ICU、CCU等科室骨干力量。仅去年一年,心血管病医院就实现了从0到25例ECMO抢救的跨越式发展,还完成了福建省首例婴幼儿ECMO的抢救。
赖可可说:“这些年取得的成绩,是我们整个团队所有人一起努力的成果。每一台手术,麻醉医生都要寸步不离守在患者身边,因为我们手里拿着的不仅仅的药,更是对患者的生命守护,手术过程充满各种风险,我们必须帮助患者渡过一次次难关。”
链接:麻醉医生责任心很重要
记者采访的那日,恰巧是赖可可的生日,下午时分,当天的择期手术已全部完成。记者说,今天可以准时下班,和家人好好过生日了。
“千万别这么说,晚上都风平浪静固然好,别一会儿来急诊了。”赖可可笑说,反正当医生的,也没有什么过生日的概念,每天随时都得做好准备,特别是麻醉科医生。
赖可可告诉记者,心脏手术基本上是采用全麻,患者可以说是“不省人事”,在外科医生全力与疾病做斗争时,麻醉医生关注的是如何为患者“保住命”,而在这一过程中,麻醉医生的责任心很重要。
麻醉医生既要保证患者在手术中不醒来,生命指征一切正常;又要在外科医生做完手术后,能让患者很快能醒来,而且伤口不会那么疼;还要随时准备配合外科医生应对瞬息万变的手术,在出现意外时紧急配合使用准确的药物救命。
也许这一刻还云淡风轻地说着话,下一刻可能就是惊涛骇浪的抢救。当你命悬一线时,还有一位麻醉医生比任何人都更关注你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